“调表车”里程缩水27万公里 卖家赔偿2万元
日期:08-26
二手车市场中,“调表车”一直是让买家头疼的“隐形陷阱”。一些不良商家通过篡改车辆里程数,将高里程车辆伪装成“准新车”,以此抬高售价。日前,徐州市铜山区法院通过调解方式妥善办结一起因二手车经营者未披露车辆的重要信息所引发的买卖合同纠纷。
2021年9月,张某在二手交易平台上看到程某发布的车辆出售信息,遂联系程某询问车辆情况,得知该车车主为孙某,车辆没有出过大事故,行驶里程为11万公里。次月,双方签订《二手车买卖合同》,张某支付车款15万元。
2024年8月,张某发现该车在2019年底的行驶里程已达38万公里。张某认为程某与孙某存在隐瞒“调表车”情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遂诉至法院,要求撤销双方《二手车买卖合同》,同时要求被告某汽车租赁公司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全额返还购车款并按照两倍标准进行赔偿。
案件审理中,张某申请对案涉车辆是否调低里程表、调低里程表里程数和调低里程表的时间进行鉴定。经法院委托,徐州某机动车鉴定评估有限公司作出机动车鉴定评估报告,报告载明:该车辆里程表已调低,2019年10月行驶里程数据为38万公里,2021年10月行驶里程数据则调到11万公里。张某为此支付鉴定费2400元。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孙金龙本着高效、彻底化解纠纷的出发点,并没有“一判了之”,而是敏锐捕捉双方维权心态,结合案情采取穿透式调解法进行调解,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将法律法规讲透彻,真正做到司法为民,案结事了。
就双方争议较大的有无调表事实,原被告是否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规定的经营者、消费者身份,被告程某有无故意隐瞒车辆信息,原告购车用途等事实,法官组织双方进行多次质证,针对双方争议焦点所涉及事实做到件件回应。
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针对双方争议焦点,承办法官逐一搜索案例,并结合案例对当事人双方进行法律释明,并主动要求当事人双方可自行搜索案例予以比对,真正做到把法律法规讲得透,让当事人听得懂,对案件结果有预期。在“定事实”“释法规”的基础上,当事人对于案件的最终走向有了明确的预期,也具备了谈方案的基础。承办法官多次通过与当事人双方电话沟通了解双方真实诉求,被告意识到可能面临的诉讼风险,遂主动向原告承认错误并请求原谅,原告亦表示“对车子还算满意”“就想让被告认个错”,现心结已解,综合考虑车辆的使用年限、车况和被告经济条件较差的现实,双方同意和解,由被告支付原告赔偿款2万元,原被告因此次买卖合同产生的纠纷一次性全部了结。
法官说法:
二手车交易市场良莠不齐,消费者在购买二手车时应提高警惕,选择正规且有资质的二手车经营者,同时要充分核实车辆的车况、来源、里程数、维修记录、违章记录等重要信息,并将重要内容在书面合同上载明,以维护自身合法利益。作为销售方,在销售过程中应秉承诚信原则,对车辆基本性能、里程数等可能影响车辆安全性能或对车辆价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要信息理应特别关注,并且亦有义务和能力了解该信息。因此,二手车经营者应当积极履行重大信息披露义务,保护消费者知情权,提高二手车交易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推动二手车市场健康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