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看你最近脸色好多了,上次帮你调理的‘心理减压方’还管用不?”日前,无锡市后续照管指导站社工小徐跟照管对象老李拉着家常。
据了解,这种像中医一般的“把脉问诊”交流,在无锡市后续照管工作中很常见。他们就像中医诊病那样,通过“望、闻、问、切”摸透查明问题根源,“一人一策”地开出“药方”,帮助照管对象真正断了“复吸根”、稳住“生活盘”。
望——通过细节看问题
望,在中医里是看气色观形态,而在无锡后续照管工作中,则是看照管对象的生活细节和精神状态,从蛛丝马迹里发现问题隐患。比如看眼神,说话时敢不敢对视?提到“朋友”“工作”时有没有躲闪?这些细节里都藏着照管对象的真实状态。
春节前夕,锡山区后续照管社工小吴登门走访照管对象老陈时,一进门就发现了不对劲:屋里没开暖气,桌上只有一碗早已冷透了的泡面。而老陈裹着厚外套还在不停搓手,说话时总低头盯着地面。小吴经过仔细询问得知:原来,老陈刚丢了快递员工作,目前还欠着房租没交。但他怕社工失望没敢说,正思量着要不要跟以前的“朋友”借点钱凑合,没想到“凉泡面”“冷屋子”等细节,让他露出了真相。小吴当天就帮他对接社区物业安保岗,又协调房东缓收房租,把风险掐灭在了萌芽状态。
无锡市后续照管指导站积极与基层网格员联动相“望”——网格员每天关注辖区照管对象有没有深夜外出、跟陌生人来往等现象,并第一时间跟后续照管社工联系。新吴区照管对象小张连续三天傍晚背包出门,接到网格员的报告后,后续照管社工及时上门走访,居然发现从不抽烟的小张包里有未拆封的香烟。经过沟通得知,小张果然是被以前的“毒友”缠上。最终,社工陪他与“毒友”断了联系,还帮他换了出租屋,有效消除了复吸的隐患。
闻——多听声音寻根源
“他回家后是跟你聊天,还是总把自己关在屋里?”“他来便利店买东西有没有跟人起争执,买过什么奇怪的东西?”在后续照管日常工作中,无锡市后续照管指导站坚持多听,不仅要听戒毒人员的心里话,还要听家属、邻居、社区的“反馈声”,最终拼接出照管对象的“完整病历”。而这些“第三方”的声音,往往能反映出照管对象最真实的情况。
惠山区未成年照管对象小王每次见到社工都说自己“挺好的”,但社工却在跟他母亲聊天中得知,小王最近总半夜失眠,还偷偷地躲在阳台上哭,说是在学校被同学骂他“爸爸是坏人”。社工立即调整“帮扶处方”:一边找心理咨询师为小王做亲子关系疏导,一边跟学校老师沟通,帮孩子化解同学的误解。
据了解,无锡后续照管三级网络还能实现“跨区闻”。照管对象刘某从宜兴搬到了无锡市区,辖区后续照管工作站主动与宜兴工作站联系,打听他以前的状态,比如有没有复吸史,对哪种帮扶方式更感兴趣,避免“从头摸起”走弯路。
问——根据诉求找方向
“你以前在工厂做机械工,现在是想找类似工作,还是想试试社区食堂帮工、保洁等岗位?”“你最近跟孩子一起吃饭是什么时候?孩子有没有跟你说过学校的事?”“要是遇到以前的‘毒友’来找你,你是想着躲呢,还是直接拒绝?”……在日常后续照管工作中,无锡后续照管指导站探索定制“问诊清单”,用精准提问代替笼统寒暄,通过具体问题,能让照管对象更愿意开口,也更容易问出他们“说不出口的难”和“没意识到的需”。
无锡市后续照管指导站还设计了《“把脉式”需求调查表》,比如问生活困难,会细分到“房租能不能按时交”“孩子学费够不够”“看病有没有医保”;问心理压力,会问到“是不是觉得没人理解你”“会不会觉得这辈子就这样了”。去年,通过这种“问诊”的方式,他们摸排出5名照管对象的“隐性需求”——比如有人说“有工作就行”,实际是怕被同事歧视,想找个“不暴露前科”的岗位;有人说“没事”,其实正为父母不原谅而抑郁。
切——找准病因断复吸
与此同时,无锡市后续照管指导站坚持根据“望、闻、问”诊断出的“病因”,开出“对症药方”,既要解“燃眉急”,更要断“复吸根”。
针对照管对象“没手艺、怕歧视”的感叹,无锡市后续照管指导站坚持“技能培训+定向岗位”双管齐下。照管对象老李说自己只会干体力活,社工根据“切脉诊断”,帮他报名参加家电维修培训班,还对接社区便民维修站,学完直接上岗。如今,社区居民见面都喊他“李师傅”,再也没人提他的“过去事”。
对存在自卑、焦虑、怕社交等“心病”的,他们则开出“专业医生+同伴志愿者”的“双药方”。一方面跟无锡市精神卫生医院合作,在指导站设“心理门诊”,给有需求的照管对象开“情绪调节课”,或者做“创伤疗愈”;另一方面找戒断5年以上的“同伴志愿者”,像“病友”一样分享经验。照管对象小郑总觉得“别人都看不起我”,以至于不敢出门。社工带他找心理医生做“认知调整”,又让“同伴志愿者”老张跟他聊天,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开导他。如今,小郑跟着老张到社区食堂帮工,还会主动跟居民打招呼。
而对于没住处、没钱看病、孩子上学难等实际困难,无锡市后续照管指导站积极对接民政、教育、卫健等部门,开出“政策衔接+应急救助”的“保障方”。先后帮14人办了低保、19人解决租房问题,去年还帮助2个孩子重返课堂。今年春天,因为母亲突发重病没钱住院,照管对象老吴急得直哭。社工当天就从特困救助基金里为他申请2000元钱,又帮他申请医疗救助,还协调医院开通绿色通道。老吴逢人就说,后续照管站是“救命的地方”。
复诊——把“药方”熬出效果
第一次诊断是“就业无门+心理自卑”,开“技能培训+心理疏导”方子;一个月后复诊,发现“就业适应了,但跟孩子沟通少”,遂增加“亲子互动方”;三个月后回访发现“状态稳定”,于是把随访频率从每周一次调成两周一次,继续保持联系……
无锡市后续照管指导站还给每一个照管对象建立“康复档案”,像“病历本”一样详细记录每一次“问诊”和开药方的具体情况。在定期“回头看”时,根据情况调整“药方”,避免“病情反复”。这种“复诊”机制,帮不少照管对象守住了“戒毒成果”。照管对象老李曾因“毒友引诱”动过心,社工复诊时发现他“说话含糊、眼神躲闪”,当即调整“药方”,帮他远离“毒友”,成功扛过了“诱惑关”。
在无锡后续照管对象中,像老李、小张一样,从“躲着人走”变成“被人认可”,从“生活没指望”变成“日子有奔头”的不在少数。这些都得益于无锡市后续照管指导站探索的“把脉问诊法”,让越来越多的照管对象断了“复吸根”、稳住“生活盘”,更让他们真正找回做人的尊严,走上“无毒”的新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