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晌午的麦茬地蒸腾着热浪,蝉鸣声混着泥土的气息,在淮安市洪泽区东双沟镇郭贝村,一处不甚起眼的寻常地头,却围拢了不少人。透过人群,几张褪色的课桌拼成审判台,两根树棍之间悬挂着“东双沟法庭巡回审判”字样的红色横幅,鲜红的国徽在烈日下格外醒目。
洪泽区法院东双沟人民法庭这次现场审理的是一起农村土地经营权纠纷案件。半个月前,东双沟法庭庭长严银收到了村居党员干部老张发来的消息:“严法官,老刘和老陶为了那4亩地都快打起来了,再闹下去,就要耽误秋种了。”
原来,老刘和老陶在1996年就和村委会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当时白纸黑字划定的地界,因村里修渠整田变得模糊,4.14亩土地的归属就成了糊涂账。
近年来,东双沟法庭坚持党建引领,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主动与57个村居党组织共建。严银觉得,这一次可以将“党建引领”与“巡回审判”深度融合,发挥“乡见美好”党建品牌优势。
于是,严银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并邀请村居党员干部调解员代表、网格员代表等40余人到场旁听庭审,通过庭审观摩、现场普法,打造既善法律、又懂民情的“乡村法律明白人”。
一场庭审在双方激烈辩论中开始了。
休庭期间,严银将审判台变成普法讲堂,围绕群众关心的土地流转、租赁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法律问题进行以案释法,几位村居党员干部穿梭在人群中,帮着解释法律条文。
严银意识到该案不能一判了之,努力寻求案结事了人和的“最优解”才是解决之道,遂决定,再次组织双方到法庭进行调解。
庭审第二天,严银邀请老陶、老刘来到东双沟法庭“乡村解纷中心”,联合村居党员干部老张共同调解。
“来,咱就在这儿好好唠唠,把心里的想法都讲出来。”严银亲切地说。
老刘率先打开了话匣子:“法官,这块地有证的,现在这地的事儿一直没个说法,水稻种植已经耽误了,我心里实在着急啊!”说着,他从兜里掏出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递给严银。
老陶赶忙说道:“我家种了这么多年,地种着种着变少了,你要把地还给我。”
严银认真倾听着双方的诉求,试图找到解开双方矛盾的关键。“我们按照便利种原则,邀请相关技术人员、村居党员干部共同丈量土地,重新确认了你们双方的土地界限,但放心,双方的土地面积总量不减,大家都各让一步,邻里和气才是最重要的。”
随后,严银和老张一起耐心向双方解释了土地相关权属的法律规定,并从倡导乡风文明、维护邻里情谊的角度出发,劝解双方放下成见。最终,双方的态度终于缓和,并顺利敲定了地界的划分建议。
大家立足乡土人情,活用群众工作“土方法”,最终双方达成和解。
据悉,近年来,东双沟法庭依托“乡见美好”党建品牌,构建“巡回审判+现场调解”模式,将法官融进基层党组织,通过参与村居重要议事、指导解纷化解,每月选取赡养纠纷、邻里纠纷、土地纠纷等典型案例开展乡村大讲堂、“法律明白人”等培训,培树了一批“金牌党员调解员”,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今年以来,共开展乡村大讲堂培训16次,巡回审判22次,128起纠纷在村居党员干部的“土方子”下成功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