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家宁 朱峰江
近日,宿迁市宿豫区法院执行局积极开展“执前督促”工作,巧妙融合强制措施的“刚性”与司法为民的“柔性”,成功推动一批小标的、涉民生案件在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前圆满化解,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利剑捍卫权益 温情引导履行
以往,部分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被执行人因法律认识不足或财产突遭冻结等原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消极应对;申请执行人则需要经历漫长的立案、查控、执行过程,耗时耗力。为破解这一难题,宿豫法院持续探索完善“执前督促”机制,在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前,通过执前保全锁定财产、执行教育释明后果、灵活宽限缓解压力,有效引导义务人主动担责、履行义务,最大程度降低执行强制措施的负面影响。
这一机制既亮明法律利剑捍卫胜诉权益,更用司法温度引导自觉履行,让被执行人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担责”,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宿豫法院通过“执前督促”机制已成功化解案件80余件,推动简案平均化解周期缩短至12.6天,109名被执行人免于强制执行程序。
执行保全“先手棋” 主动履行“加速度”
申请人张某与被执行人韩某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经法院判决,韩某迟迟未履行7.65万元的赔偿义务。经多次索要未果,张某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本以为要经历漫长的查控、拍卖过程,没想到执行干警当天便启动了执前保全程序——通过线上查控系统冻结了韩某银行账户内的2.62万元。
“账户被冻结,生意周转、信用记录都受影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韩某带着5万元现金匆匆赶到执行局:“法官,我把剩下的钱都带来了,能不能尽快为我办理解冻手续?”在执行干警的见证下,韩某将剩余赔偿款交付给张某。
“这起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从申请执行到全额履行,仅用了4天时间,效率太高了!”次日,张某将一面锦旗送到了执行法官手中。
执行教育“敲警钟”宽限履行“解纠纷”
“原来不履行生效判决后果这么严重!我一定尽快还钱!”在宿豫法院“执行教育课堂”上,看完强制执行的宣传视频后,被执行人陆某的额头上渗出了细汗。这堂“法治课”,成为他主动履行的转折点。
在陆某与马某的劳务合同纠纷案中,陆某因拖欠4.2万元劳务费被起诉,判决生效后,陆某仍未履行,马某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与以往不同的是,执行干警没有直接采取查封、扣押等措施,而是先对陆某的银行账户进行了“执前保全”,冻结了部分资金。随后,拨通了陆某的电话:“您的案件进入执前督促阶段,请于今天下午3点到宿豫法院执行学校参加法治讲座,了解拒执行为的法律后果。”
当天下午,陆某准时来到“执行学校”。讲座上,执行干警先是播放了一段视频,一个个因拒执行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真实案例在陆某面前呈现。同时,执行干警围绕案例讲解的拒执行为对名誉、自由以及家庭的影响,帮助陆某算清“四本账”,引导其主动履行义务。
“拖延履行只会让损失越来越大!法官,我愿意还钱!但最近资金周转困难,能否宽限一周?”陆某当场表态。在征得申请执行人马某同意后,双方约定了履行期限。履行期限届满后,在执行干警的见证下,陆某将4.2万元转入马某账户,该案顺利执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