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树荫纠纷巧调解 司法智慧促双赢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A04版:江苏法苑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通讯员 冯卫宁 冯宪勇

本报记者 王晓红

“没想到问题这么快就圆满解决了!”年过八旬的王老汉握着法官的手连连道谢。这场因农田被杨树遮阴引发的纠纷,在邳州市法院碾庄法庭与村委会的联动调解下,不仅成功化解了纠纷,更让两家人重拾了邻里间的和睦温情。

事情要从王老汉家的那块地说起。这块田地位于两村交界处,与邻村李某的田地相邻,多年来两家一直友好相处。可近几年,李某在自家田边种下的杨树越长越高,茂密的树荫渐渐遮住了王老汉田地里的部分庄稼。王老汉心里着急,多次找李某理论,可双方各执一词,始终没能谈拢。王老汉一气之下将李某诉至碾庄法庭,要求李某赔偿损失并砍掉种植的杨树。

碾庄法庭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对案件进行了细致梳理,这起案件看似是一起简单的纠纷,却牵涉到古稀老人的切身利益和多年的邻里情谊,处理不当很可能会激化矛盾。考虑到当事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且明确表达了调解意愿,法官决定主动下沉到田间地头,现场走访了解情况,同时启动“法院+”联动调解机制,联合熟悉情况的两村村干部共同参与调解。

初次调解时,李某坚持认为自己在自家地上种树天经地义,而王老汉则认定树荫越界造成了损失,双方互不相让。

调解陷入僵局后,法官并没有机械适用法律条文急于下结论,而是邀请双方当事人到争议地块现场对话。

正是在这次对话中,法官敏锐地捕捉到了双方透露出的关键信息:当谈到土地收成时,王老汉感叹道:“现在种不动了,想租又租不上价。”而李某也在无意间提到:“自家地块小,种树也是想多点收益。”这两句话瞬间为调解打开了新思路。

抓住这一突破口,法官当即与村干部进行商讨,提出“土地租赁+保留树木”的调解方案:“能不能让李某租下王老汉的地,这样既不用砍树,王老汉也能得到租金。”这一方案得到了村干部的一致认可,但调解过程中李某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王老汉不该起诉自己。

为了解开双方心结,法官立刻采取“背靠背”的调解策略,告诉李某王老汉本意也是希望能够调解,同时又为李某算清利弊,“如果走诉讼程序,不仅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还可能面临树木被伐的风险。现在租下这块相邻地,不仅保住了树木,还方便连片扩展耕种,何乐而不为?”村干部也从实际情况出发给王老汉做工作,指出老人年事已高,通过出租地块既可以拿到租金,还能免去耕种的劳累。听到这话,王老汉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

经过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一致协议:李某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租用王老汉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