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涟水县法院在淮安全市范围内率先实现全县372个村居法官驿站建设全覆盖,47名法官均明确具体挂钩村居法官驿站,并定期走访“问诊”。
一年来,从案头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从“坐堂办案”到上门解纷、巡回审判,法官的身影在涟水的村居一线时常可见,助力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成效显著。
靠前服务
织密诉前解纷“防护网”
“王法官,我们社区有件纠纷很是棘手,希望你能来指导我们调解!”近日,法官王丽接到了她挂钩联系社区的赵书记电话。
匆匆赶到现场,王丽看见赵书记正被当事人围在中间,双方各执一词,谁也听不进去赵书记的调解。
原来这是一起因地下室归属引发的纠纷。当事人李某拿出拆迁协议,指出协议写明某栋楼的16号地下室为其所有。另一当事人郑某则表示收房时开发商带他来看的正是16号地下室,给他的钥匙也完全适配。
地下室究竟是谁的?赵书记指出该栋楼的15号与16号地下室与其他楼栋相反,很可能是工作人员粘贴地下室门牌号时发生了疏漏。于是王丽带着两位当事人走到隔壁楼栋实地查看,发现地下室编号正如赵书记所说。又到开发商处调出设计图,最终确定该栋楼的15号与16号地下室贴反了。
有事实做依据,在王丽的组织下,当事人双方均同意了将门牌号互换的解决方案。“有法官在现场确认的方案,我当然无条件赞同。”李某与郑某终于握手言和。
“以前,群众遇到纠纷时普遍不知找谁。而现在,越来越多群众选择找家门口的村居法官驿站。”涟水法院立案庭庭长张健介绍道。
为进一步提高纠纷化解效率,涟水法院立案庭法官逐一排查进入综治中心的纠纷,将适宜以调解方式化解纠纷的案件梳理成《涉村居矛盾纠纷排查明细表》,并在当天通报给涉及到的村居法官驿站挂钩联系法官,方便法官及时与所挂钩的村居联系,提前化解纠纷。
截至今年6月30日,涟水法院劳动争议新收案件数同比下降62.55%,其他如土地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等,同比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协同作战
构建多元解纷“同心圆”
“村居法官深入基层,绝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以‘实质解纷’为关键点,与党委政府形成调解合力,做强联动解纷,推动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涟水法院党组成员、审委会专职委员陶书祥介绍道。
不久前,某开发商向综治中心反映,该公司开发的房屋完工,村民们也已入住,但有23户村民未付清购房款。公司催要房款时,村民列出房屋地面不平整、墙面涂料脱落等问题,拒绝付款。
经综治中心分流至法院后,立案庭立即登记在当天的《涉村居矛盾纠纷排查明细表》。作为该村挂钩联系法官,张健第一时间前往该村走访调研。在深入了解该纠纷产生原因与矛盾双方实际诉求后,张健便通过法官驿站的“1+1+1”协作机制——每个法官驿站安排挂钩联系法官1名+调解员1名+网格员1名——邀请当地网格员与村干部参与调解,又上报综治中心协调当地司法所、公安局、住建局工作人员等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
在多方协调下,该案仅用9天就圆满调解成功,较诉讼程序平均结案时间少了58.74天。截至目前,调解约定的续建工程已全部完成,村民履约率达100%,未新增诉讼或者信访事件。
除被动参与矛盾化解,法官驿站还建立“挂钩联系法官主导、调解员负责、网格员协同”的联动排查网络,摸排涉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高发易发纠纷风险隐患并主动调解,推动纠纷预防化解关口前移,实现由解纷工作“被动”向“主动”转变。
普法宣传
筑牢源头预防“防火墙”
“法官,我前年把一间房子租给朋友,租金要了好几次,还是不给,除了到法院起诉,还有其他办法吗?我不想伤了面子。”“我们正在考虑租一间门面房,怎么规避法律风险呢?”
6月30日下午,涟水法院高沟法庭在法官驿站对一件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开展巡回审理,开庭结束后的普法环节,群众们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将法官朱剑围在中间。法官驿站化为了一间生动的“沉浸式”普法教室。
这是涟水法院深化法官驿站功能、延伸司法服务触角的一个缩影。法官驿站运行一年多来,涟水法院通过定期开展“巡回审判+判后普法”活动,法官驿站的挂钩联系法官向当地群众充分释明其在相关类案在认定证据、适用法律等方面的疑问,坚持把小案、个案转化成典型案例,实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为最大程度拓展宣传普法覆盖面,涟水法院还将村居法官驿站还打造成“法律明白人”的培训课堂,安排挂钩联系法官定期到法官驿站为“法律明白人”讲解法律知识。
相邻土地纠纷,在没有明确书面界限的情况下,法律上是如何认定处理的?
饲养的家禽家畜跑到邻居家造成损害,责任应当如何划分和承担?
抢夺和藏匿未成年子女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
法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实际判决的典型案例,持续深化“法律明白人”的法律素养,让“法律明白人”在参与调解矛盾纠纷有了新的法律视角,普法工作也做得更有底气。
这“一小片”经过淬炼的“法律明白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理念播撒到家家户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