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仪征市公安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一起危险驾驶案的办理过程刷新了当地司法效率的纪录:嫌疑人李某从被采取强制措施到当庭宣判,仅用了5天时间。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仪征市公安局与检察院创新构建的全流程公检监督协作机制,在刑事司法领域写下的生动实践。
制度筑基:
搭建繁简分流“双车道”
“过去办理一起危险驾驶案件,光卷宗流转就要要跑多个部门,现在在刑事速裁中心就能完成从移诉、起诉到审判的全流程。”仪征市公安局办案民警朱瑾的工作体验,折射出政法领域协同改革带来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的源头,来自于《仪征市刑事案件繁简分流分类办理的工作意见》《落实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工作细则》等制度,这些细则像清晰的指示牌,让刑事案件分流办理、高速驰骋。
在仪征市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侦协办”)与刑事速裁中心比邻而建的物理布局,暗合了“监督与协作并重”的制度设计理念。每天早上,轮值检察官都会准时出现在速裁中心,通过检察办公专网调阅前一天受理的刑事案件材料,对符合速裁条件的案件同步开展审查。“昨天受理的3起危险驾驶案,证据链都很完整,今天就能完成审查起诉。”轮值检察官陈宏宇指着电脑屏幕上的电子卷宗说,这种“同堂办公”的模式,大幅缩短了审查时间。每月一次的公检工作例会是破解疑难案件的“金钥匙”。在最近一次例会上,公安局与检察院就一起生猪私屠滥宰非法经营案的证据标准展开讨论,最终形成共识。这种良性互动机制运行三年来,公检双方累计会商重大案件32次220件,开展同堂培训5场次,推动28件疑难案件实现突破。仪征市公安局法制大队负责人何小明感慨道:“以前是各办各案,现在是协同攻坚,很多办案中的‘堵点’就这样在工作例会上解决了。”
智能提速:
激活简案快办“强引擎”
走进仪征市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一站式”服务的高效运转令人印象深刻。嫌疑人入中心后,信息采集、财物保管、饮食保障等事务均由中心专人负责,办案民警得以专注于案件审查。“以前在派出所办案,光嫌疑人的信息采集就要花半小时,现在这些琐事都不用管了。”民警曹正煊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共同感受。这种“保姆式”服务,每年能为民警节省约20%的办案时间。
中心内设置的刑事速裁法庭,是提升司法效率的终端平台。每周,这里都会开展集中庭审,法官、检察官、值班律师悉数参加,平均10分钟就能审结一起案件。“过去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立案、送达和审判至少需要7天,现在依托刑事速裁中心,最快2天就能办结。”仪征市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孙海介绍,速裁法庭运行以来,有效压缩了案件流转在途时间,真正做到了简案快办、繁案精办,提升了司法效率,当庭宣判率保持100%。
卷宗智能保管柜的投入使用,彻底改变了传统卷宗流转模式。在“侦协办”,这组智能柜如同案件流转的“中枢神经”。“从公安移诉到检察院审查,再到法院审判,所有环节都在柜内完成交接,”仪征市检察院检委会专委杨扬介绍,“现在简案从受理到起诉不超过5个工作日,这个柜子功不可没。”数据显示,该机制已处理轻刑案件683件,平均流转时间缩短75%。
保障升级:
构筑权益保护“暖心墙”
“叮!您有新的认罪认罚案件待办理。”值班律师收到短信提醒后,半小时内就赶到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在认罪认罚协商室,他为赌博嫌疑人陈某详细解读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检察官同步告知量刑建议。这场持续40分钟的法律帮助,让陈某放下了思想包袱,不仅如实供述罪行,还交代了3名同案犯。最终,陈某被依法取保候审,案件得以快速推进。
这种“1小时法律援助响应”机制,是司法温度的生动体现。三年来,仪征市司法局在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派驻值班律师,通过“值班律师法律帮助”一体机,为1000余名嫌疑人提供了及时的法律帮助,律师参与具结见证率92%。盗窃案当事人李某的话朴实而真切:“在这儿能自己选律师,他们把法律后果讲得明明白白,心里踏实多了。”
为确保司法公正,“侦协办”创新推出“三查三督”监督机制:查关键证据合法性、查强制措施适当性、查办案期限合规性;督取证规范、督程序合法、督权益保障。数据显示,检察官“提前介入、全程指导”模式,使得仪征公安刑事案件被检察院检察监督比例同比下降了5.94个百分点,17起社会矛盾从源头得到化解。仪征市公安局政委陈晓平说:“当刑事速裁既带‘温度’又有‘速度’,法治信仰便在每一起案件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