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清江浦区和平镇地处该区西南部,户籍人口4.6万余人,常住人口却只有2.8万余人,常住人口中又以独居老人与留守儿童居多。为更好地服务留守的老人儿童,和平派出所以守护好“一老一小”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小切口,创新推出“警嫂+村嫂”“公安+党员”的“朝夕警务”基层治理模式,让每个孩子和老人都有了贴心依靠。
“李嫂说今天她请来了演出队要为我们表演节目,我吃了一口就坐在这里开始等了。”张奶奶口中的李嫂是和平派出所的“村嫂”李梅。“村里留守老人文化生活单调,精神关爱匮乏。”李梅说:“我想着邀请镇里面的文艺志愿者为老人们表演一场文艺节目,丰富一下他们的文化生活。”经过前期的精心准备,6月18日,一场文艺汇演在越闸村村头如期举行,村头一下子热闹起来了。
“丽丽,今天想学画画还是唱歌?”7月9日,驻村帮扶队队员、和平派出所辅警周媛媛抱起扑过来的孩子问道。后左村80%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文娱活动。“孩子们在家要么玩手机,要么满村跑,我们想给他们带去不一样的东西。”周媛媛说。除此之外,和平派出所还组织民辅警分组分片区多轮次入农户开展专项普法活动,对老人孩子进行精准普法,为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筑牢法治根基。
今年以来,和平派出所共开展普法宣传30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帮教问题学生14人,涉未成年人案件同比下降33.4%,重大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保持“零发生”。
“有事就去‘老杨调解室’”在和平镇,这句话常被人们挂在嘴边。“老杨调解室”由同时兼任范庄和良种场书记的老党员、老辅警杨志云带领的“矛调队伍”组成,除了有派出所和镇司法所工作人员参与,还吸纳了村里德高望重的村民和老党员,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将法律与乡风习俗结合起来,重点破解农村老年群体的各类矛盾纠纷。
6月22日,大黄村孙老过寿,按照传统风俗习惯,在门口搭建小舞台,“声势浩大”地唱起了大戏,吵到了隔壁的村民陈某。陈某多次劝说孙家降低音量无果,便冲上舞台,打砸财物,双方矛盾激化。随后,当事人双方来到“老杨调解室”,寻求一个公正解决方案。在了解起因后,民警章强给当事人讲解了噪声污染等相关法律法规,老杨又从“远亲不如近邻”的角度,对双方进行劝说。最终,陈某当场承认错误,向孙家赔偿损失,孙家也表示他们的做法也欠妥当,双方在相互理解中握手言和。
“老杨调解室”是和平派出所组建的14支“留守党员工作队”中的一支。截至目前,这样的工作队累计调解各类纠纷653件,调解成功率达99.3%,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初步形成了“民事民办、民事民治”的基层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