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况
马铺锣鼓,起源于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的马铺,并因此得名。主要流传于东善桥元山,秣陵大里村、小里村、胡里村,禄口街道张桥、北庄、新生、高伏、陆岗等地区,在江宁周边的句容市、溧水区也有小范围流传。
马铺锣鼓所配乐器有板鼓、响木、堂鼓、木鱼、大锣、小锣、手锣、大钹、小钹、碰铃等。鼓是牛皮木框鼓,锣、钹、碰铃是铜制品,一般十件为齐,缺一不可。
马铺锣鼓上的彩球镶嵌“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孔雀开屏”“喜鹊登梅”等吉祥图案,鼓槌绘以彩穗流苏,令人赏心悦目。当地每年的春节、清明、朝山或赶庙会等时期,都要举行大型民间文化活动,马铺锣鼓是其中最重要的角色。表演时一个班子一个阵式,由一名旗手高举队旗在前,七面龙凤旗旗手紧跟,11名锣鼓手随后。他们着装统一,上身为绿色黑边马甲,腰系红色彩花带,赤脚穿着用布条、麻丝编成的草鞋,迈着统一的步伐,敲打时轻重有序,节奏欢快,缓缓地朝目的地出发。
表演时,节奏时紧时慢,音量时轻时重,每个成员必须听从板鼓的指挥,团结协作,步调一致。
>>>当代影响与价值
作为江宁地区代表性的民间音乐艺术,马铺锣鼓表演中极具特色的乐器装饰和服饰、热烈奔放的风格、花样丰富的曲牌,无不富有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它既是江宁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又是审美的重要对象,在传承江宁文化、提升文化凝聚力、传递江宁人文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承保护并宣传发扬马铺锣鼓,可以推动江宁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多元、多彩的传统艺术文化之林中展示江宁风采。与此同时,马铺锣鼓演出是声势浩大的民间活动,可广泛接纳群众参与,在加强地区社会交往、塑造和谐友好地区氛围方面亦可发挥独特的作用。
2008年1月,马铺锣鼓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8月,马铺锣鼓入选江苏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江禄宣)
>>>历史传承
马铺锣鼓始创于清光绪年间,有100多年历史,是在江宁及其周边地区久负盛名的民间鼓乐。
2006年,有关部门对其原始曲牌进行搜集整理,并组织一批文化素质高、接受能力强的青年女教师学习技艺,并成立了马铺锣鼓女子表演队,使这一濒于失传的民乐奇葩得以传承光大。
2007年7月,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对此进行了报道。2008年,应马来西亚马六甲市邀请,马铺锣鼓代表南京市参加与马六甲缔结友好城市庆典,及第十一届国际马来欢鼓嘉年华大型演出活动,获得圆满成功,成为江宁区第一个走上国际舞台表演节目的艺术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