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面表达感谢的锦旗送到了沛县法院。这面锦旗,不仅标志着十三年讨薪路的终结,更见证了人民法院用高效联动破解执行难题、用司法智慧与温度守护民生权益的坚定决心。
时间回溯到2012年,沛县某工地上,张某某等工人挥汗如雨完成施工后,本应拿到的3万元劳务报酬却被雇主王某以“罚款”为由无故拖欠。尽管法院判决张某某等人胜诉,可王某却像人间蒸发般没了踪迹。为追回这笔养家糊口的血汗钱,工人们踏上了漫长的追讨路,他们辗转江西、宁夏等地,足迹跨越千里,寒来暑往十三载,欠款始终石沉大海。这笔看似不多的款项,成了压在工人们心头的一块重石,也成了他们多年来挥之不去的阴霾。
转机出现在2025年初。临近春节,申请执行人偶然打探到王某将返回沛县老家过年的消息,他们立刻向沛县法院提供线索,恳请法院紧急执行。“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命令!”沛县法院执行局闻讯而动,第一时间向王某户籍地派出所发出委托拘传函,启动执行联动快速通道。公安民警迅速响应,精准锁定王某的户籍住址和具体返乡时间。当王某带着年货踏进家门的那一刻,早已守候多时的法院执行干警与公安民警迅速上前将其控制。困扰工人数年的“人难找”难题,在“法院+公安”的高效联动下迎刃而解。
执行现场的情况却颇为复杂:一边是申请执行人积压了十三年的委屈与愤怒,情绪激动地要求“不给钱就拘留”;另一边是王某家中尚有未成年子女,正值寒假与春节临近,强制执行虽简单直接,却可能激化矛盾,让无辜的孩子心灵蒙上阴影。
执行法官没有选择“一拘了之”,而是先向王某严正释法,明确告知拒不履行生效判决的法律后果——轻则纳入失信黑名单,影响出行、信贷,重则面临刑事责任。当王某提出“用家中存放的酒水抵债”时,法官敏锐察觉到工人们的顾虑:“工友们盼的是能攥在手里的现钱过年,酒水变现难、质量难保障,很容易引发新纠纷。”
在法律的威严震慑与法官入情入理的劝导下,王某终于打消了侥幸心理,当场联系亲友筹款,一次性支付了拖欠十三年的3万元劳务报酬。接过这迟来的血汗钱,工人们眼眶泛红,百感交集。这起沉睡多年的终本案件,就此画上圆满句号。
十三年间,法院从未放弃对胜诉权益的守护。沛县法院用实际行动证明,案结不是终点,让民心温暖、让矛盾化解、让社会和谐,才是执行工作的最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