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邱致乾 记者 王晓红)“多亏法庭细致工作,十年生意没黄!”灌云县某企业负责人的感慨,源于一场涉企纠纷的圆满化解。这场因63万元尾款引发的纠纷,在灌云县人民法院仲集人民法庭“先行调解”机制下,不仅化解了矛盾,更让中断的商业信任重新“接电”。
原告潘某某与被告企业有十余年渊源,累计合作超亿元,一直滚动结算。然而近两年来,63万元尾款的拖欠,让双方关系一度剑拔弩张。迫于无奈原告申请财产保全,被告账户被冻,原料采购遇阻,经营陷入“冻结—缺钱—更难履约”的怪圈。
承办法官分析案情后,发现争议焦点清晰且保全已影响企业运营,当即启动“先行调解”。调解室里,原告细数十年信任被耗的愤懑,被告则辩解货物瑕疵引发的售后压力,此外账目争议让矛盾升级。随后调解员先引导双方回顾十年合作情谊缓和气氛,再聚焦核心矛盾,从法律风险和商业信誉双维度剖析利弊。最终,原告体谅被告困境同意宽限付款,被告承诺解封后20日内付清尾款。
协议签署后,法庭快速审查解除保全申请,依法裁定解封。截至目前,原、被告均已严格依照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全面、及时履行完毕各自所负义务,双方还就后续合作展开洽谈。
“63万元的纠纷,考验的是司法对营商环境的护航智慧。”下一步,该庭将持续优化涉企案件“绿色通道”,让司法举措既守公平底线,又为企业发展留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