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瑶
本报通讯员 蒋春晓
当晨曦穿透薄雾,仪征市公安局大楼的灯光渐次亮起。网安大队办公室里,谢文娟已经对着电脑屏幕工作了两个小时,指尖在键盘上敲击的节奏,与窗外渐起的城市喧嚣奇妙地呼应。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女警,眼里闪烁着对工作的热忱,也藏着对家庭的温柔。在公安这片藏蓝沃土上,她用“钻劲儿”扎根、以“拼劲儿”攀援、凭“韧劲儿”生长,让青春之花在网络攻防的无声战场热烈绽放。
用钻劲儿扎牢网安根基
2018年秋,26岁的谢文娟走进网安大队办公室时,作为单位里最年轻的“师妹”,她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互联网信息监控、网络案件侦办、基础安全管理,每一个名词都像密码般陌生。
为了吃透网络案件办理流程,她把历年典型案例按类别归档,用不同颜色标注证据链关键点,在办公室的白板上画满流程图。一次办理跨境网络诈骗案时,作为辅助办案人员,她在整理上千条交易记录时,发现某笔资金流向与受害人描述存在细微偏差。“会不会是虚拟货币转账的时间差?”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连夜调取支付平台后台数据,逐笔比对区块链信息,终于发现嫌疑人利用时间差转移资金的破绽。当这个关键线索推动案件突破时,熬了通宵的谢文娟趴在桌上睡着了,脸上还沾着打印纸的墨痕。
“就像海绵吸水,每个知识点都不能放过。”谢文娟的笔记本上,贴着不同颜色的便利贴,蓝色记操作流程,红色标注意事项,绿色写心得体会。入职半年后,她已经能独立完成基础数据研判。一年后,在全局网安业务考核中拔得头筹,从“师妹”变成了同事口中的“谢老师”。
用拼劲儿拓展能力边界
2020年冬天,网安大队接到新型网络犯罪预警,急需建立实时监控模型。刚休完产假的谢文娟主动请缨,抱着尚在襁褓的孩子在家加班,电脑旁堆满了婴儿奶粉罐。“那段时间,孩子睡了我就研究代码,他醒了我就边喂奶边看案例。”她笑称那段日子是“左手抱娃,右手敲键盘”。
为了掌握最新监控技术,她报名参加警务技术资格考试,把教材拆成单页塞进随身包,在哄孩子的间隙背知识点。三个月后,她以全局最高分通过考试,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高级警务技术资格持有者。
2024年盛夏,谢文娟被任命为互联网信息监控中队中队长。“咱们中队要做网络空间的‘瞭望塔’,24小时不能打盹。”她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队员重构监控模型,将传统人工巡查与智能算法结合,研发出能自动识别敏感信息的预警系统。
担任中队长一年间,她带领团队核处互联网信息1700余条。在打击“网络水军”专项行动中,她连续三天三夜守在监控屏前,从海量数据中揪出幕后操纵者的IP轨迹,为案件侦破提供关键证据。同事们说:“谢队的键盘敲得比谁都快,眼睛比算法还准。”
用韧劲儿书写双面人生
“最愧疚的是答应孩子的事总落空。”谢文娟的手机相册里,存着很多张“未完成”的照片:答应带孩子去的游乐场门票,过期了还在钱包里;说好陪他做的手工,材料包在角落积了灰。但相册里更多的是工作照:监控屏上跳动的数据、研判会上的激烈讨论、行动成功后队员们的笑脸。
去年冬天,孩子突发高烧,她刚把孩子送进医院,就接到紧急任务。看着病床上昏昏沉沉的小家伙,她咬咬牙把丈夫从外地叫回来,自己转身冲进风雪里。“那天在单位监控室,看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信息,突然想起孩子烧得通红的小脸,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但抹掉眼泪,她继续投入工作,直到凌晨三点完成任务,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赶回医院。
“妈妈是抓网络坏蛋的超人。”儿子在作文里这样写。每当看到这句话,谢文娟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有了意义。她把对家庭的亏欠,化作工作的动力;将对孩子的牵挂,变成守护网络清朗的决心。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谢文娟的办公桌上,摆着刻有这句话的书签。从初入网安的青涩“师妹”,到独当一面的中队长,她在藏蓝警营里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那些在键盘上敲出的代码,是她写给网络空间的诗;那些深夜亮着的灯光,是她为平安守护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