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何仁锋 朱孙
他用二十一年如一日的坚守,将脚印深深烙进辖区的每寸土地。他是社区居民口中春风化雨、耐心细致的“社区管家”,也是懵懂孩童心中正义威严、坚实可靠的“警察叔叔”,更是同行战友眼中初心不改、勇立潮头的平安守护者。他就是南通市公安局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分局治安大队民警李林勇。
千万纠纷化于微,“三步”调解法砺匠心
2004年转业,从部队里的“技术尖兵”到派出所的“调解能手”,能够华丽地转身完成身份转变的社区民警李林勇说,只要肯下功夫钻研,这是一脉相承的。面对错综复杂的各类群众矛盾,他用军人的坚韧特质和钻研精神,从零开始学习调解技巧,把部队技术工作中的严谨与细致,融入到社区工作,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完成华丽转身。
刚转业那会,在处理广场舞噪音引发的纠纷时,他遭遇了“滑铁卢”。老太太认为这是她们的自由,邻居们却深受其扰,双方情绪激动、各执一词。在调解过程中,军人出身的他直截了当的沟通方式略显“稚嫩”,差点让矛盾愈演愈烈。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调解矛盾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更要掌握沟通技巧和法律知识。
从此,爱钻研的他开始系统学习,同时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民警“拜师学艺”,观察前辈如何倾听诉求、捕捉矛盾焦点、洞察双方心理。2015年春节前,因一起拖欠工资引发了过激行为,李林勇没有大道理式的指责,而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最终成功引导工人合理合法维权,推动工资在节前全部结清。
“拆解问题—分析症结—精准施策”,他运用这个思维模式,逐渐摸索出了“把握工作环节、发挥语言艺术、坚持心理调节”的“三步”调解法。
披星戴月不言苦,“双三”服务法笃前行
从海量数据中抽丝剥茧,在日常走访中捕捉疑点,在看似寻常的社区信息核查工作中,李林勇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执着的敬业精神,生动诠释了基层民警“小岗位、大作为”的责任担当,上演了现实版的“社区追凶记”。
李林勇说:“服务群众有三必问,困难必问、诉求必问、建议必问;问题解决要三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反馈到位。”只有紧紧抓住基层基础工作不松手,才能打赢长效管理服务仗。一次值班夜,时任派出所治安副所长的李林勇接110指令,说有人被打了。他迅速赶往现场后了解到,一对外省籍情侣因琐事发生口角,女方父亲田某华一气之下将男方脸部打伤。这本是一起寻常的矛盾纠纷事件,但李林勇在登记田某华的身份信息时,田某华眼神躲闪、支支吾吾,始终不肯说出真实姓名。高度敏锐的李林勇发现了“猫腻”,凭借娴熟的询问技巧和强大的心理攻势,成功击溃田某华的心理防线,如实交代了他十二年前在上海的盗窃犯罪事实。
从一条可疑线索到漂白身份十二年的犯罪嫌疑人落网,李林勇用扎实的工作作风和精湛的业务能力,彰显了“社区无小事,处处是战场”的警务理念。
精工致远开新局,“三从四要”工作法传薪火
近年来,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苏锡通园区公安分局主动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构建“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李林勇以“智慧村居警务”建设为抓手,把科技手段与传统群防群治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基层治安防控的创新路径。
李林勇整合村居警务室、治保会、最小应急单元三方力量,打造三方联动的群防群治平台,将“派出所-警务室-网格-警格”四级架构纳入数字化管理,实现指挥调度“一键赋能”、警情处置“纵向闭环”。同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海量基础数据进行智能比对分析,快速识别潜在风险,精准定位问题区域,实时监测社会治安动态,实现及时预警防范。
“从调整心态做起,不摆架子;从自身严格要求抓起,不打官腔;从群众语言学起,不讲官话;百姓牢骚要‘听得’;群众误解要‘忍得’;苦差累活要‘做得’;特殊时刻要‘舍得’。”李林勇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科技赋能治理,他总结的“三从四得”工作法是技术升级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结合,让科技的温度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