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雨沐新生”助力涉毒人员揿下人生重启键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8月12日A03

日期:08-12
字号:
版面:第A03版:江苏戒毒       上一篇    下一篇

“经过前后12次治疗,他目前的成瘾渴求度已经下降了60%。”日前,在南京市江宁区东山社区医院雨沐工作室,郭乔医生正在为患者马某精准调节TMS经颅磁刺激参数。

据介绍,马某是全省首个社区成瘾戒治项目的受益者。近年来,江宁区司法局、禁毒大队积极与东山社区医院联合,依托眼前这台价值50万元的TMS经颅磁刺激设备,结合心理辅导和生物反馈系统,为未列管成瘾物质滥用者提供前所未有的专业救治。

先行探索

抢跑监管空白的制度突围

“国家管制目录差不多一年左右更新一次,而新物质3至6个月就会更新换代,这中间就是监管真空。”江宁区禁毒大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更新速度让现有的监管体系应接不暇。

面对“替来他明”“丁烷”“卡巴西平”等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未列管物质,江宁区率先构建未列管物质社区戒治干预体系。2025年1月,在南京市司法局的协调下,江宁区司法局积极与区禁毒大队、东山社区医院三方联手,推动成瘾性物质滥用戒治治疗,并于今年5月在东山社区医院挂牌成立“雨沐工作室”。其中蕴含“润物细无声”的温暖理念——用社会的包容替代高墙的冰冷,用医疗的专业替代简单的管控。

“我们建立起‘24小时发现-12小时评估-当日治疗’的快速响应链条。”江宁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公安网络预警推荐相关人员就医治疗后,专业社工在12小时内完成风险评估,社区医院于当日启动治疗干预,整个流程控制在36小时内,最大限度地缩短了从发现到救治的时间窗口。

技术革新

智慧钥匙开启心灵的重塑

银灰色的TMS设备、沉浸式的VR体验机、生物反馈仪有序排列……走进雨沐工作室,感觉就像一个现代化康复中心。

“我们用六把‘非药物钥匙’,精准开启心瘾之锁。”项目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治疗体系:TMS经颅磁刺激调节大脑多巴胺分泌,AR虚拟现实构建厌恶性条件反射,心率变异性训练提升自控能力,认知行为疗法重塑思维模式,内观冥想疗法增强内在觉察,家庭系统治疗修复关系创伤……

“戴上头盔后,一看到那些东西就会出现恶心、头晕等反应,几次下来,就真的不想再碰(毒品)了。”35岁的马某对AR治疗印象深刻:这种沉浸式厌恶疗法通过虚拟场景与负性刺激的精准匹配,重新编程大脑的奖赏回路,有效阻断成瘾记忆的激活。

为确保治疗的科学性,该工作室还与省人民医院建立“专家下沉”机制,定期邀请资深专家开展诊疗,并为基层医护团队提供系统化培训。与此同时,司法行政戒毒所的戒治专家也会定期上门提供戒治技术辅导,让患者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三甲医院的诊疗水准。 温暖兜底

合力守护让救治不再昂贵

“以前听说戒毒要花费好几万元,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根本无法承受。”高昂的费用,一直是横亘在患者面前的现实障碍。“雨沐”项目率先实现成瘾治疗的医保覆盖,每次治疗仅需患者自付100余元,相比传统自愿戒毒的年均成本,降幅超过了80%。目前,项目已将部分治疗纳入医保管理,按照疾病治疗标准予以保障,同时联合医院设立司法救助专项基金,为经济困难家庭减免部分费用。

该项目还创新建立“三位一体”社会支持网络。专业社工定期开展家属培训,传授识别复吸风险、提供情感支持的科学方法;“家庭康复师”定期上门指导,帮助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社区志愿者组成“陪伴团”,为康复人员提供就业指导和社交支持。这种全方位的关怀体系,不仅解决患者的治疗问题,更为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搭建起温暖的桥梁。

模式输出

点亮重新出发的希望之光

“雨沐”模式的创新实践引起了多方关注,目前已有部分地区派人前来交流沟通,希望复制推广这一成功经验。来访考察团成员表示:“这个模式很有突破性,为我们提供了全新思路。”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有些患者康复后主动加入禁毒宣传队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教育更多的人远离毒品。这种‘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环,才是项目最珍贵的收获。”项目负责人表示,后期将根据需要在全市再增设两到三个社区医院,形成东西南北片区全覆盖的社区医院戒治模式;推动“区管院用”专家制度,引进更多三甲医院专家定期下沉;与高校合作设立“成瘾医学”专业方向,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项目还将加强科技赋能,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AI智能诊断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升治疗精准度;建设“共享TMS治疗中心”,配置流动设备提供巡回服务;设立“雨沐专项基金”,为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我们的愿景是让每一次敲门都有回应,每一次回头都有拥抱,每一个生命都能重新绽放光彩。”南京市司法局戒毒管理处处长周向阳的话,仿佛在记者的眼前铺开一张美好的未来画卷——从江宁出发,一条充满温度的成瘾治疗之路正在延伸,为那些曾经迷失的生命点亮重新出发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