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广阔舞台上,“枫桥经验”如同一面旗帜,引领着各地探索创新。濒江临海的南通市海门区法院四甲法庭紧跟时代步伐,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目标,积极融入本地特色资源,走出了一条独具魅力的司法之路,在江海大地上,为基层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筑牢思想根基
凝聚司法力量
党建工作是四甲法庭各项工作的“定海神针”。法庭将党建置于突出位置,以党建引领推动工作全面进步。在全市法院党建品牌评选中,四甲法庭的党建品牌荣获二等奖。
依托“三会一课”,四甲法庭开展针对性教育,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三年间,干警们进基层服务群众达40余次,用实际行动为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筑牢思想根基。
在速裁机制创新方面,四甲法庭同样成果斐然。为提升案件办理效率,法庭创立“三优三简”速裁快审工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组建专业速裁团队,实现案件快速分流与办理。
简化诉讼程序是“三优三简”机制的一大亮点。针对简单民商事案件,法庭简化送达、庭审等环节,大大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与时间消耗。该机制成效显著,案件平均审理用时缩短至39.2天,较同期减少12天。同时,法庭注重纠纷实质性化解,调撤率达66.4%,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此外,法庭借助“数智赋能”助力审判提速,推行“无书记员记录”庭审模式,展现了其在司法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
构建治理共同体
共筑和谐防线
四甲法庭积极探索多元解纷模式,通过“一庭三所”联动共治、“诉调解纷驿站”实体化运行以及培育基层解纷“明白人”,努力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
“一庭三所”联动共治成效显著。四甲法庭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务所签订共建协议,扩大纠纷化解“朋友圈”。建立协调例会、巡回调解等制度与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工作协同。
“诉调解纷驿站”实体化运行,为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平台。近一年来,驿站召开6次协调会,成功化解30起纠纷,涉及金额299万元,连疑难矛盾纠纷也能案结事了,获评“十佳调解品牌”,获当事人高度称赞。
四甲法庭重视培育基层解纷“明白人”。与多所司法所携手开展培训,规范讲解纠纷调解原则、范围等,“手把手”传授实战技能,为100余名“法律明白人”充电。此外,开展“我在法庭学调解”活动,邀请基层人员沉浸式学习。
担当护航发展
民生保障有力
在司法服务方面,四甲法庭积极履行司法职能,在护航企业与保障民生方面成果显著。
在企业服务上,四甲法庭围绕辖区重点工作,强化民营企业保护。处理涉企案件时,秉持优先立案、审理原则,开辟绿色通道,降低诉讼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法庭还积极送法进企业,走访20余户,围绕合同订立履行、规范用工等,梳理排查法律风险,出具《企业运行法律风险隐患“体检报告”》。
民生保障方面,四甲法庭聚焦劳务合同纠纷,以分调裁审为主体,多元调解和速裁快审为两翼,推动纠纷预防化解。处理群体性涉企劳务合同纠纷时,迅速启动绿色通道,多次组织调解。积极开展“判后答疑、执前督促”,仅用10余天就促使被告自动履行,减少农民工维权成本。
海门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杜开林调研时肯定了四甲法庭将“民本思想”与“枫桥经验”结合的做法。他要求司法为民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继续深化“一庭三所”联动机制,培育基层解纷力量,实现“小矛盾不出村”。今后要强化数字赋能,融合速裁与多元解纷优势,以“如我在诉”的态度解决群众难题,让“枫桥经验”在当地绽放光彩,为基层治理贡献司法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