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治实践中,总有一些特殊的案例,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既映照出法律程序的严谨,更激荡出人性关怀的涟漪。
近日,丹阳市公证处联合丹阳经济开发区三桥村,成功为一名聋哑当事人办理放弃继承公证,便生动诠释了法治应如何跨越沟通的鸿沟,让公平正义惠及每一个人。
无声难题:
特殊继承背后的沟通壁垒
事情要从一套拆迁房的继承说起。
杨老夫妇生前房屋拆迁后分得三套房子,分别登记在了三个子女的名下,但每套房产证上都保留了杨老先生的共有权。杨老先生去世后,子女们希望将房产证上的父亲名字移除,这就需要办理继承公证,而未在房产证上的其他子女就要明确表示放弃继承权。而难题就出在了其中的一位继承人身上。
杨女自幼聋哑,从未上过学,既看不懂标准手语,也无法通过文字进行交流。她与外界沟通全靠与丈夫、儿子在常年生活中形成的一套独特的手势、眼神和含混音节搭配肢体动作传递复杂意思。
按照公证程序,当事人必须清晰表达对遗产是否继承的意愿,尤其是放弃继承权的决定,需明确知晓法律后果并自愿作出。常规的手语翻译派不上用场,文字说明更是形同虚设,杨女的真实意愿如何被法律程序认可?这个问题像一道无形的墙,横亘在公证办理的路上。
合力破局:
基层智慧点亮的法治路径
法律的目的在于保障权利,而不是设置障碍。丹阳市公证处没有简单地将“无法沟通”作为拒绝办理的理由,而是经过认真讨论,逐渐形成了一个“本土化”的解决方案。
他们首先联系了杨女所在的村居,邀请村居工作人员和基层网格员共同参与公证过程。这些天天与居民打交道的基层工作者,对杨女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状态十分熟悉,能够从旁见证沟通的真实性。更关键的是,他们让杨女的丈夫和儿子担任“特殊的翻译”——这对父子早已习惯杨女的表达方式,能够精准捕捉并理解她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及背后的含义。
在沟通现场,公证人员先向杨女的丈夫和儿子详细解释遗产继承的法律规定,以及放弃继承权将会产生的后果,再由他们用家庭内部的交流方式传递给杨女。当问到是否愿意放弃继承权时,杨女看着儿子比划的手势缓缓点了点头,并做出家人都明白的“同意”手势。
在整个过程中,社区工作人员仔细观察杨女的每一个动作细节,确认她的表达是自愿且清晰的。与此同时,公证人员则用摄像机完整地记录了沟通全过程,从法律条文的解释、亲属的翻译、杨女的回应,到放弃继承声明书起草、杨女捺印确认,每一帧画面都成为固定证据的重要部分。
最终,在多方共同见证下,杨女的意愿被有效纳入法律程序,继承公证得以顺利办理。
案例背后:
法治实践带来的三重启示
“看似普通的公证案例,实则蕴含深刻的法治启示,为基层治理和法治实践提供了宝贵借鉴。”相关专业人士表示,其一,特殊群体的权利保障需要“柔性执法”的智慧;其二,基层联动是破解治理难题的关键密码;其三,证据意识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
法律条文是刚性的,但执行方式可以充满温度。面对杨女这样的特殊当事人,公证人员没有机械地套用程序,而是跳出“标准流程”的思维定式,借助亲属的“生活经验”和社区的“在地优势”,找到了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这提醒大家,法治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严谨,更在于对现实复杂性的包容与回应。
本案的顺利解决,离不开公证处、村居、当事人亲属三方协作。村居作为最贴近群众的“神经末梢”,既能提供关键的民情信息,又能以公信力为过程背书;亲属则填补了专业翻译无法触及的沟通空白。这种“专业力量+基层资源”的联动模式,展现了社会治理中的“1+1>2”协同效应,为类似特殊案件的处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公证人员对整个沟通过程的视频保全,看似是一个细节,实则是法治思维的体现。它将无形的“意愿表达”转化为有形的“证据链条”,既避免了后续可能出现的纠纷,也为特殊情况下的意思表示真实性提供了法律认可的依据。这也告诉大家,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唯有强化证据意识,才能让每一个决定都经得起法律和时间的检验。
这场跨越无声壁垒的公证实践,最终以圆满结局落幕。但它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法治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条文的完善上,更体现在当法律遇上“例外”时,我们能否用智慧与温度,为每一个人开辟出一条通往正义的道路。正如这个案例所展现的,当严谨的法律程序遇上灵活的基层智慧,当专业的法治力量联动温暖的社会支持,公平正义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能够走进每个普通人生活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