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治”共融 打造法治新西墅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8月06日A02
日期:08-06
西墅村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镇中部,这里是“王祥卧冰求鲤”故事的发源地,绘就孝爱文化、依法治理相结合的水美乡村画卷。近年来,西墅村党支部始终坚持“美丽乡村,法治先行”,持续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打造全域法治生态,建成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轨道”,先后获得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
党建引领六治融合,谱写法治轨道“先锋曲”
党支部书记季文斌团结带领支部一班人,创新打造“政治引领、法治轨道、德治为先、自治强基、智治支撑、携手共治”六治融合模式,助力村域治理法治化。发挥基层党组织先锋堡垒作用,提出“七心理念”调动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即知恩图报的本心、扎根农村的红心、干事创业的雄心、久久为功的恒心、为人处事的公心、服务百姓的真心和风轻云淡的清心,扎根基层为村民服务。与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签署党建联建协议,共建大学生法治实践教育基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等重点对象开展法治培训,培养了一批有文化、威信高的普法骨干和“法律明白人”队伍,“红色引擎”赋能村域治理法治化。
春风化物良法善治,奏响乡村共建“和谐曲”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西墅村也产生了一系列矛盾纠纷,季文斌坚持“三像”纠纷化解工作法:像奔赴战场一样十万火急;像消灭火情那样刻不容缓;像排除定时炸弹那样争分夺秒。
在西墅村水利工程建设中,工程施工导致某村民家中房屋开裂,该村民找施工队理论,双方产生纠纷。季文斌第一时间介入,不分白天黑夜深入村民家中化解矛盾纠纷,同时邀请该村民长辈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挖掘乡村历史故事,最终不仅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修复村民房屋,将该民房维修改造为美丽乡村中重要景点,并吸纳村民意见将一旁的臭水沟同步改造为米酒文化广场,赢得村民一致认可。
“大事会议室,小事小板凳”成为西墅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季文斌的带领下,村干部、调解主任深入田间地头、宅前屋后,积极鼓励和引导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同时积极推进全村网格治理智能化,与镇广电部门对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配备网格巡逻车,建设形成了全域治理的一张“天网”,村民安全感、法治满意度稳步上升。
村企共建凝心聚力,唱响基层共治“协奏曲”
西墅村企业众多,地处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员流动量大、成员复杂、治理资源分散,为了解决好社会治理中的难题,季文斌为乡村共治注入法治动能:一是充分发挥村民主体地位,推进“援法议事”,在“四议两公开”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过程公开的内容,建立了“四议三公开”制度,同时发挥“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老专家”志愿者队伍余力,打造“老娘舅帮帮团”,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彰显了“草根力量”的独特优势。二是利用宅基地制度改革,将村民闲置宅基地及民房通过自愿有偿退出进行使用权流转,兴建了“民情聊天室”,让群众话有地方说、苦有地方诉、理有地方讲、事有人去管。三是加强镇村共治、村企共治、村村共治,在协同治理上下功夫,积极推进村企联动,与东方润安集团、江苏晨光涂料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签订共建共治协议书;积极主导村村共治,与毗邻的6个村逐一签订《村村共建共治协议书》;强化与嘉泽法庭对接,修订和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的体制机制愈加完善。
深度挖掘法治文化,聆听共享乡村“欢乐曲”
在保留村庄“原汁土味,乡村土气”的基础上,季文斌深入田间地头深度挖掘“美丽乡愁”西墅本土文化元素,听村里长辈讲故事说历史,孝爱文化与法治文化、田园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知青文化、名人文化等相互融合,形成全村十九个景观节点上十九个故事,打造德治与法治相融合的美丽乡村。西墅村作为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王祥“卧冰求鲤”的发祥地之一,深度挖掘了“仙人塘的传说”“红色古井”“老砖窑遗址”“上山下乡知青点”“徐家老宅”文化元素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在法治长廊、小品雕塑红色故事潜移默化中传递法治思想,创作非遗“花团”《长江保护法》主题“麦秆画”等法治文化作品提升村民法治意识,通过开展“法治猜灯谜”等多元化法宣活动,提升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水平。编辑“西墅村吾村吾民”系列丛书,使这些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的文化从无形到有形,德治与法治深度融合。挖掘打造文化的过程,就是振兴文化的过程,就是培根铸魂的过程。通过对村“魂”的塑造,挖掘文化故事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村民积极建言献策参与村域治理,共享美丽乡村成果。
二十年来,季文斌深耕西墅村基层治理,先后解决公共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公益事业推进等一批实际问题,如今西墅村已成为一个处处是景、水美和谐的乡村典范。
(蒋文彬 蒋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