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万元背后的7小时坚守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8月01日A06
日期:08-01
本报讯(记者 陈坚 通讯员 杜谅)“如果不是你们,我真不知道怎么要到这笔钱了,谢谢您法官,谢谢……”白发苍苍的黄某收到最后一笔转入的工资时,激动地握着南通开发区法院法官陈易成的手连连道谢。
申请执行人黄某系一位老年农民工,其1.6万元的劳动报酬经生效法律文书确认后,被执行人徐某一直未予履行。经查,徐某本案外在多家法院尚有未结执行案件,其名下可供执行的财产此前已被依法处置。案件进入执行阶段后,承办法官多次联系徐某,其表示资产均被处置,已无履行能力,且拿不出任何还款方案。
面对执行困境,执行法官并未因标的额较小而有所松懈。考虑到申请人年龄已高,该笔劳动报酬关乎其基本生活保障,法官决定进一步深挖财产线索,经过详细调查摸排,执行法官发现徐某近期存在足疗、酒店等非必要消费记录,该行为明显与其声称的“无履行能力”状态不符。
针对徐某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的行为,执行法官依法对其进行了严肃训诫,并明确告知其如继续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将面临司法拘留等强制措施的法律后果。法律的威严和强制措施的威慑力,使徐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徐某开始筹措款项后,看到徐某电话不停、焦头烂额,纯良质朴的黄某主动提出让步,表示如果能一次性付清,金额可以让步到1.5万元。执行法官全程跟进督促,从上午九时至下午四时,经过近七小时的筹措,徐某最终分多笔将1.5万元案款全部交给申请人黄某,这笔承载着劳动者心血的欠薪执行案件圆满执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