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检察计财工作与法律政策研究的融合路径探析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7月31日A07

日期:07-31
字号:
版面:第A07版:法治学习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的核心力量,其职能履行高度依赖计财工作与法律政策研究的协同支撑。计财工作通过经费保障、资产配置与装备建设,为检察业务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法律政策研究则聚焦法律法规与司法政策的系统性分析,为检察决策注入理论依据和智力动能。二者存在深层次互动关系:一方面,计财资源是法律政策研究的先决条件——充足的经费保障、先进的科研设备及稳定的工作环境,直接决定研究人才的集聚能力与课题深度;另一方面,法律政策研究反哺计财工作的科学化进程,通过政策解读与合规性论证,指导预算编制精准匹配业务需求、资产调配符合法治原则、装备采购贴合实战场景。在当前背景下,打破部门壁垒、推动二者有机融合,已成为提升法律监督质效、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的关键突破口。

融合的必要性与多维支撑

深化融合是应对新时代检察挑战的必然选择。随着法治建设向纵深推进,新型案件激增、监督领域拓展、科技应用加速等趋势,要求检察机关同步强化政策研究前瞻性与资源保障适配性。唯有推动二者协同,方能避免“业务需求与经费供给脱节”“研究成果悬置难以转化”等结构性矛盾,切实提升检察履职的系统效能。融合的可行性源于三大支撑:政策层面,国家近年密集出台检察改革配套政策,明确鼓励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技术层面,检察大数据平台的普及打破了信息孤岛,使财务数据与政策研究模型得以交叉分析,为精准决策提供数据底座;人才层面,检察机关通过专业化建设,已储备相当规模兼具法律素养、财务知识及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跨部门协作奠定人力基础。

融合的核心路径与实施策略

一是机制协同化。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计财与法律政策研究部门需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就预算规划、资产配置等重大事项开展联合论证。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整合经费使用台账、资产登记系统与政策研究数据库,实现“业财研”信息实时互通。推行联合攻关模式:针对公益诉讼成本核算、智慧检务装备效能评估等难点,组建跨部门课题组开展专项调研。

二是人才专业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重点招募掌握法律、财务双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充实核心岗位。完善能力培养体系:通过轮岗实训、政策解读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强化现有人才的跨界协同能力。优化激励机制:对促成研究成果落地应用或创新资源管理模式的团队予以专项奖励。

三是业务联动精细化。预算管理闭环:预算编制须嵌入法律政策研究需求;执行中结合研究成果动态调整支出结构;依托研究结论优化预算绩效评价标准。资产全周期管理:基于政策合规性要求开展资产清查,建立“购置—使用—处置”标准化流程。装备建设精准化:依据法律政策研究提出的履职需求清单,制定装备采购优先级;建立装备使用效能回溯评估机制,推动新技术定向投入。

融合障碍与系统性破解方案

调研发现,当前融合工作面临四方面障碍:部分人员观念上存在“业务主导”倾向,对保障体系战略价值认识不足或割裂理论与实务;操作中因流程差异导致信息传递迟滞、协作责任不明;制度层面缺乏融合规范与考核标准,协同机制难以落地;同时,兼具法律政策与财务管理专长的核心人才储备不足。针对上述障碍,建议采取系统性举措:通过专题研讨与案例教学强化理念宣导,阐明融合对提升检察公信力与履职效率的支撑作用;制定《跨部门协作指引》以明晰权责、优化流程时效;出台《融合实施细则》规范协作程序、成果转化及保障机制;并着力扩容人才储备,设立“财经—法律”交叉培训项目、推进高校定向培养、探索“双导师制”实践,加速复合型能力养成。

综上,检察计财与法律政策研究的深度融合,需以机制创新为骨架、人才育用为血脉、业务协同为肌体,通过系统化破除观念、制度与能力壁垒,最终实现检察资源高效配置、法律监督精准有力的改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