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心理+法治”温情治理新路径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7月31日A03
日期:07-31
当夏日的蝉鸣与情绪魔法相遇,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夏令营正在南京江北新区沿江街道绽放异彩。在大草坪上,孩子们平躺成“大”字形,心理老师引导他们“把烦恼呼出去,把快乐吸进来”;在路西社区小广场的水球大战中,飞溅的水花不仅带走了夏日的燥热,更冲散了孩子们积压的负面情绪;在南京图书馆的创意工坊里,五彩的流沙在玻璃瓶中缓缓流动,就像孩子们学会管理的情绪一般渐渐沉淀……这场以“认知—疏导—释放—疗愈”为主线的情绪管理之旅,正是“小法心理在线”一年来创新实践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法治更是社会和谐的保障。沿江街道司法所立足基层法治服务职能,以“沿小法”IP为品牌载体,于2024年盛夏创新推出“小法心理在线”频道,同时嫁接“爱社区·共同富裕社”,并联动线下“彩虹系家事调解工作室”,构建“线上+线下”心理服务网络,将法治教育与心理疏导深度融合,为居民提供精准化、温情化的心理支持。一年来,这个富有温度的心理服务平台已悄然编织出一张覆盖全年龄段的“心灵守护网”,这一实践不仅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效能,更在青少年关爱、家事调解、特殊人群帮扶等领域探索出一条“心理赋能法治”的新路径。
以“法”为盾,守护青春心灵花园。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呈现低龄化、隐蔽化趋势。沿江司法所敏锐捕捉到这一社会需求,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校园,与蓝海雅苑幼儿园、江北新区实验小学、南京市第十四中学建立共建机制,把心理服务送进校园。在幼儿园,家长们围坐在一起,互动体验式参与心理游戏,育儿难题迎刃而解;在小学里,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心理集市”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情绪管理;在中学校园,专业的心理讲座帮助高中生们卸下升学压力的重担。线上,“沿小法”视频号邀请资深心理老师,为家长们传授儿童心理发展的专业知识;以社区直播为媒介,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解读“青春期沟通技巧”“网络成瘾干预”等话题。这些举措不仅筑起了一道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防线,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法治意识的种子。
以“情”为桥,激活调解新动能。家事纠纷往往“剪不断,理还乱”,邻里矛盾更是积久易成结。司法所将心理疏导嵌入“彩虹系家事调解室”,实现“情、理、法”三重化解。一年来,已成功调解婚姻家庭矛盾112起、邻里纠纷36起,让冰冷的法律条文焕发出温暖人心的力量。在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一场普通的离婚诉讼咨询转化为温情的一对一心理帮扶,帮助单亲妈妈与孩子重建亲子纽带;龙山社区“青邻里”调解室每周一晚准时亮起心理咨询的灯光,半年来已接待居民116人次,成为夜空中最暖的“解忧站”;路西社区“绿心桥”家事调解室里,“圆桌派”系列心理沙龙让居民们在畅谈中找回自我、卸下心防……“倾听+共情”的工作方法,“法律研判+心理评估”的双轨机制,正让每一间彩虹调解室成为治愈关系的“心灵修复站”。在这里,法律的刚性守护公平底线,心理的柔性滋养情感联结,二者交融奏响基层治理的和谐乐章。
以“治”为基,托举特殊人群希望。社区矫正对象这类特殊人群易因社会偏见或创伤陷入心理困境,其心理健康更需要社会的关注与呵护,从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司法所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心理帮扶项目,为社区矫正对象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定期访谈、职业规划指导,成功帮助2名对象重返职场;针对女性社区矫正对象,单独开设芳香精油DIY课程,通过嗅觉刺激缓解焦虑;组织绘画冥想活动,引导参与者用色彩宣泄情绪;“瑜”悦身心瑜伽活动释放情绪,蓄势身体能量等;一对一的专业心理辅导,则像黑暗中的灯塔,为迷茫者指引方向,那些曾因过错而自我否定的社区矫正对象在这里重拾自信。这些细致入微的心理服务,不仅修复了受损的心灵,更为特殊群体重新融入社会铺设了温暖的通道。
从一场夏令营的欢声笑语到千家万户的温情守护,从校园里的情绪魔法到社区中的心灵疗愈,沿江司法所用一年时光书写了“心理+法治”融合发展的生动答卷。如今,“小法心理在线”不仅是服务平台,更成为照进居民心里的法治阳光。据了解,司法所将扩大服务覆盖面,让更多居民受益,提升服务质量,引入更多专业人才,当每个心灵都能被温柔以待,这便是“人民至上”理念在新时代最温暖的实践注脚。(丁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