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下午,海安市公安局情指行一体化战防中心警航分中心飞手葛东升正紧盯着指挥大屏,他指着大屏介绍,刚刚在水域飞巡检查时,发现3名市民在城郊东洲公园附近河道内野泳。葛东升一边严密关注市民的安全状况,一边手动操控无人机抵近喊话劝离。从无人机实时回传的画面中看到3人穿衣上岸后才操控飞机飞往其他水域进行巡查。
海安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缪志春介绍,海安地处苏中里下河地区,全市河道纵横、水网交织,涉水安全隐患较多,进入夏季溺水高发期后,野泳、嬉水、捕捞等亲水活动增多,他们通过探索应用新型装备,积极构建水域安全主防模式,变“被动救”为“主动防”,全力筑牢水域安全防线。
机库飞行助力科学用警
据了解,海安公安以自主研发的“任务管家”平台为牵引,着力提升水域安全监管科技应用水平,因地制宜打造的机库飞行模式是其中最亮眼的创新举措。
“以往通过无人机单机模式进行水域安全管理,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飞机与遥控器的飞控距离不超过3公里,飞手每次巡逻前都要携带无人机变换驻守地点,时空选择的限制较多,对飞手的操控要求较高。”海安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处警指挥科科长花艳介绍,海安公安在各派出所、交警中队和警务站楼顶网格化部署18个警用无人机机库,根据水域安全风险等级和防范需要,划定39个区域71条防溺水巡逻航线,飞手通过平台远程遥控机库和飞行活动,单程飞行距离提高到5至7公里,结合AI场景应用模型,只需1名飞手即可完成以往6名甚至更多飞手的飞行任务,极大地提高了飞行和管理效率。
海安公安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借力5G信号网络,搭建无人机管理平台这一智慧飞行的“中枢大脑”,赋能警务实战,也为水域安全管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今年6月26日12时许,海安110接报一名男子疑似因网恋失败欲跳河轻生的警情,指挥民警通知城南派出所民警处警的同时,立即调用正在附近水域巡逻的无人机前往察看,引导就近警力先期处置,报警后仅两分钟就完成了有效劝阻。
建设红外落水报警系统
针对海安通扬河生态廊道2.84公里临水岸线较大人流带来的安全风险,海安公安以打造新通扬河生态警务室为契机,加强重点水域安全风险主动感知能力建设,联合住建和街道在生态廊道架设“红外落水报警系统”,通过红外线感应辐射区域范围内的落水险情。
一旦有人靠近通扬河岸坡,系统主动感知预警,语音器立即启动并喊话示警,如人员落水将自动触发警务室内的报警系统,警务室值守力量通过视频查看报警区域情况,确认溺水风险时能做到立即出警处置,为高效救援争取宝贵时间。
据统计,今年以来,该系统已成功预警53人次,救援落水游客3人。
聚合力防溺水护民安
警力有限,民力无限。海安市公安局政委于志海告诉记者,海安公安各派出所发动专职网格员、志愿者参与水域安全综合治理,充分发挥他们人熟、水情熟等优势,加强宣传教育、联动巡查等工作,有效破解公安单一管理、力量不足等难题,探索出防溺水、护民安的新路径,筑牢水域安全网。
该局白甸派出所围绕里下河水域特点,由“蓝背心”牵头,带动群防群治“红袖标”人员常态化开展水域安全防护工作,摸排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域码头和航段,及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整改完善。全面梳理救生船只经纬度位置、船主信息及周边邻居信息,通过“海安公安情指行一体化平台”全部上图,实时掌握救生船只周边群防群治力量在位情况,夏季汛期涉水警情高发时段能依托平台呼叫处置。
此外,该局治安大队、水警部门牵头,以派出所为作战单元,配齐驻所水警、辅警队伍,建立常态化水上执法、救援、服务机制。与海安市河长办、交运、水利、农业农村、预备役民兵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定期开展防汛抗旱、水域救援联合演练,今年已联合开展水域演练7次、参与力量390余人次,为提升水域安全监管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