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太湖之滨的“背包公证处”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7月30日A04
日期:07-30
本报记者 郑弋
本报通讯员 张永明
那天一大早,雨幕把整个城市裹得严严实实。无锡市梁溪公证处的周纯,顾不上跟家人一起吃碗热乎的粥,便抓起背包冲出了家门,冒雨开启“公证下乡”的行程。与此同时,她的同事戈玲也根据头天晚上的约定,早早地从家里赶了过来。
背包里除了电脑、打印机等公证服务设备,她们还特意准备了网线、公证宣传手册与服务指南。周纯说:“这次去的地方有点偏远,留守老人比较多,多备些准没错。”
上午9时,随着公交车轮的滚动,周纯和戈玲终于叩开太湖之滨这个小村落的门扉,到达了此次“公证下行”的目的地——雪浪街道壬港社区。社区服务中心走廊上,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早早地等候着。见公证员来了,更多的村民也慢慢聚拢过来,眼神里满是期盼。
“我们每次下乡都会提前跟社区或村里沟通,请他们把消息通知到每位村居民。”周纯说,他们下乡的地方一般都比较偏远,有的地方来回一趟需要两三个小时。提前通知能有效提高服务效率,到地方就可以直接为村民答疑解惑,提供公证法律服务。
这次社区提供了一间会议室作为场地,周纯和戈玲利落地把随身携带的设备拿出来。不到十分钟,一个简单的公证便民服务点就“上岗”了。
“我想做财产继承公证,不知要怎么做。”“我的孩子都在国外,想问问关于继承的问题。”“我的一个亲戚年龄大了,委托我咨询一下赡养的问题……”活动中,大家咨询的问题涵盖农村股权继承、遗产继承、合同协议、劳动保障等各个方面,都是村居民日常生活中常见多发的法律问题。
面对“为啥要办公证?”“咋办理公证?”之类的乡亲们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公证员拿出了提前备好的简明办事指南,上面都写得明明白白。对现场办理公证业务的,周纯和同事耐心讲解相关事宜及注意事项,对资料不齐、涉及继承关系复杂的,她们细心梳理材料清单,进行一次性告知,并主动调查核实,有效缩短出证时间。
随着村民们一波接一波地过来咨询办理业务,时间仿佛被拧紧的发条,跑得飞快。暮色渐渐浸入会场,最后一位居民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开,周纯和戈玲才留意到早已过了下班时间。她们仔细收拾好带来的设备和文件材料,踏着渐深的夜色赶回单位。
晚上8时,周纯和戈玲终于赶回梁溪公证处。两人默契地分工整理好当天的业务资料,核对完最后一份登记台账,满满当当的一天工作才算真正结束。
据了解,今年以来,周纯和她的同事们已经上门服务7个村居,办理股权继承公证100余件,解答村居民法律咨询200余人次,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减免涉农公证费用1万余元,最大限度地将“公证惠民”落到实处。周纯感慨地说:“每回开展下乡服务,辛苦是一定的。但想到我们的点滴努力,都将汇聚成为推动法治建设的有生力量,大家又都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