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法院“根治欠薪”联动机制巧解“连环欠”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7月30日A02
日期:07-30
(上接1版)
“@所有人:现在按照预案,大家分头按劳务班组划分责任网格,完成逐级核对确认资料。”芮东俊在群里分配任务,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得到各单位工作人员的回复:“收到!”
根据多年来累积的经验,各成员单位采取“农民工+班组+分包单位+总包单位”四级核对机制:由农民工本人确认欠薪金额,包工头(带班负责人)签字背书,劳务分包公司盖章确认、工程总承包单位审核,最终汇总形成23个班组556名农民工被拖欠工资1100余万元的明细台账。
翻阅着厚厚的台账,芮东俊深知时间紧任务重,迅速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关键就在开发公司身上,必须从源头抓起!”各成员单位也一致认为,应采取有力措施监督开发公司依法按照工程进度节点拨付人工费和其他工程款,并对资金流向跟踪到最后一节点,才能彻底解决项目欠薪问题和其他纠纷隐患。
为此,芮东俊随即提请联动机制成员单位以信访联席会议方式,集中约谈项目开发单位和工程总、分包单位,通报欠薪成因和数额调查结果,通报各责任主体违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规定的事实,告知其拖欠农民工工资可能面临的行政处罚和法律后果;责令项目建设单位限期足额拨付人工费至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根据合同约定向总包单位支付其他工程款进度款,再由总、分包单位向各自下游单位或者包工头逐级拨付。
经集中约谈、沟通协商,芮东俊提出的解决方案得到各方主体一致认可。各成员单位分头将方案跟踪落实的进展公布至有纠纷各方加入的微信群。高效便捷、透明公开的处置方案和处置进展给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各方主体吃下了“定心丸”。
前后不到10个工作日,不仅556名农民工足额拿到被拖欠的工资,参与项目建设的总、分包公司及包工头亦按合同拿到相应的其他工程进度款。
据悉,2021年以来,淮安区法院联合多部门创新建立根治欠薪联支工作机制,主动报请区委政法委牵头成立“根治欠薪”联动机制工作站,有效解决了以往治理欠薪工作中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顺畅和协作不力等问题。法院居中协调指挥各成员单位形成了一套流程,推动全区欠薪类矛盾纠纷在多元共治的框架下,逐步实现由“访”转“治”,由“治”转“防”,由“多点爆发”向“动态清零”转换。“根治欠薪联动工作机制”入选全省法院诉源治理融合对接十大典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