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余嫚 华蓉
近日,淮安市淮安区法院一则案例《556名农民工与某建设公司、某开发公司劳务合同纠纷化解案——“根治欠薪”联动机制化解农民工集体欠薪纠纷》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多元解纷案例库。该案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探究竟。
“请工友们核对一下自己工资数额、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是否准确无误?没有错误请签名确认,工资由总包单位两天之内直接汇到你们的银行卡上。”淮安区法院设在区社会矛盾多元化解中心的“根治欠薪”联动机制工作站内,500余名农民工兄弟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正有条不紊地排队核对信息,他们被拖欠数个月的工资即将发放。
数天前,淮安区法院员额法官、“根治欠薪”联动机制工作站站长芮东俊联合辖区多家相关单位,对该区在建项目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进行专项检查。检查时他发现,某电子产业集聚平台建设项目未按“月结月清”规定支付农民工工资,存在重大欠薪隐患,随即“吹哨”预警。
工作站立即启动预案,淮安区法院依托“根治欠薪”联动机制,协调成员单位分头开展调查取证和纠纷调处工作。
此时,“欠薪纠纷联动机制”微信群里,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却丝毫不显杂乱。群公告醒目标注着此次分工的具体方案。各部门随时将工作进展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报到微信工作群。法院、司法行政部门针对各联动机制成员通报的问题,随即回应提出指导性解决方案。
“@芮法官,我这边已经查到拖欠工资的原因了,是因为开发公司未按合同约定向建设公司拨付工程款,也没有依法按月足额将工程所需人工费拨付至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导致项目工程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情况。”区住房城乡建设局的工作人员小李在群里发布关键进展信息。通过该部门的全面核查,第一时间调取的施工许可证,工程总包、分包合同,工程款支付凭证,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流水等材料已经可以确定此次欠薪的原因。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这个建设公司同时还拖欠多家劳务分包公司工程款。”小李补充了情况。
“@所有人:现在按照预案,大家分头按劳务班组划分责任网格,完成逐级核对确认资料。”芮东俊在群里分配任务,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得到各单位工作人员的回复:“收到!”
根据多年来累积的经验,各成员单位采取“农民工+班组+分包单位+总包单位”四级核对机制:由农民工本人确认欠薪金额,包工头(带班负责人)签字背书,劳务分包公司盖章确认、工程总承包单位审核,最终汇总形成23个班组556名农民工被拖欠工资1100余万元的明细台账。
翻阅着厚厚的台账,芮东俊深知时间紧任务重,迅速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关键就在开发公司身上,必须从源头抓起!”各成员单位也一致认为,应采取有力措施监督开发公司依法按照工程进度节点拨付人工费和其他工程款,并对资金流向跟踪到最后一节点,才能彻底解决项目欠薪问题和其他纠纷隐患。
为此,芮东俊随即提请联动机制成员单位以信访联席会议方式,集中约谈项目开发单位和工程总、分包单位,通报欠薪成因和数额调查结果,通报各责任主体违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规定的事实,告知其拖欠农民工工资可能面临的行政处罚和法律后果;责令项目建设单位限期足额拨付人工费至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根据合同约定向总包单位支付其他工程款进度款,再由总、分包单位向各自下游单位或者包工头逐级拨付。
经集中约谈、沟通协商,芮东俊提出的解决方案得到各方主体一致认可。各成员单位分头将方案跟踪落实的进展公布至有纠纷各方加入的微信群。高效便捷、透明公开的处置方案和处置进展给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各方主体吃下了“定心丸”。
前后不到10个工作日,不仅556名农民工足额拿到被拖欠的工资,参与项目建设的总、分包公司及包工头亦按合同拿到相应的其他工程进度款。
据悉,2021年以来,淮安区法院联合多部门创新建立根治欠薪联支工作机制,主动报请区委政法委牵头成立“根治欠薪”联动机制工作站,有效解决了以往治理欠薪工作中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顺畅和协作不力等问题。法院居中协调指挥各成员单位形成了一套流程,推动全区欠薪类矛盾纠纷在多元共治的框架下,逐步实现由“访”转“治”,由“治”转“防”,由“多点爆发”向“动态清零”转换。“根治欠薪联动工作机制”入选全省法院诉源治理融合对接十大典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