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广娟
本报通讯员 金洁 陈纯 卢军刚
“集成27个区级部门、26个中心机构、7个专业调委会、18名专职调解员以及6家社会化调解组织,组建形成多元多维、共建共享的调解‘资源池’……”7月9日,记者来到苏州市相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下称综治中心)时,适逢苏州市区两级政协主席在此调研。据悉,今年以来,已有全国各地40余批次调研团队来到相城区综治中心交流学习。
近年来,相城区以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实战为导向、实用为基础、实效为宗旨,全面推进区镇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今年上半年,全区线下受理矛盾纠纷2.84万件,办结2.67万件,办结率93.8%。“我区在去年省测年度群众安全感达99.2%的基础上,继续大力推进两级‘大市民服务中心’建设,努力将矛盾纠纷防于未然、止于未发,不断提升市民对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感知度和满意度。”相城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执晴说。
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
2024年6月,12345热线、寒山闻钟论坛等渠道收到多位市民反映:元和街道西湖君庭小区筹备业委会时,社区指导不到位,居民意见很大。很快,这类诉求激增,触发了相城区综治中心“社情民意一件事”大数据感知平台的“蓝色预警”。经研判,此事存在网络舆情、矛盾上行等涉稳风险,于是,区综治中心生成工作提示单,派发至元和街道。
元和街道接到指令后,第一时间介入,及时与小区业主沟通,就业主关心的成立业委会的具体步骤和规定进行解释答疑。同时,街道物管科和社区全流程跟进指导后续工作,经过4个月紧张筹备,去年10月该小区业委会成立了。
为确保各类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区综治中心强化数字赋能,发挥数据资源汇聚优势,探索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治理的积极转变。区综治中心全面整合12345热线、寒山闻钟论坛和各级领导信箱等66个线上诉求渠道及矛调平台等线下渠道数据,构建跨系统协同的“社情民意一件事”大数据感知平台,延伸民意感知触角,实现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发现、化解的目标。
该中心还通过AI算法,构建“一人多诉”“一事多人”等六大应用场景,设定热点、焦点问题预警阈值,即时自动预警,并与社会稳定合成处置机制、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和指挥长制度紧密衔接,按照风险等级进行“蓝橙红”三色预警,第一时间提示交办。今年以来,平台自动触发预警381件。其中“一事多人”261件,“一人多诉”120件;下发蓝色预警126件,橙色预警51件,处置完毕163件,另有14件正跟进处置中。
锚定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五有”要求,区综治中心于今年2月完成更名并升级为正科级建制,目前各镇(街道)综治中心按照区综治中心的顶层设计规划,推进街镇综治中心标识标牌、功能区划、服务流程“三统一”工程,11个基层综治中心将于年底前全部达标。
先行一步,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让相城综治中心成为化解矛盾、纾困解忧的集散地。中心已连续两年承办苏州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现场推进会,今年6月18日,省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座谈会苏南片会在此召开。
从“传统调解”到“智慧治理”
“真是没有想到,中心不仅为我要回了运费,还让我享受到国家的好政策。”7月25日,拿到失业金的张某激动不已地对记者说,“联动让我‘一次跑腿、两事办妥’。”
今年6月,货车司机张某到黄桥街道综治中心反映,称某商户以货物轻微损坏为由,拒付8000元运费,双方争执不下,请中心评判。工作人员了解到,张某因前公司倒闭失业已3个月,尚未办理失业登记和失业金申领手续,无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黄桥街道市民服务中心立即启动“纠纷调解+业务办理”联动机制,召集便民服务中心和综治中心相关人员联合办公、现场纾困。调解员对照合同和定损单,明确双方责任,扣除1000元维修费后支付运费的余款;同时,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指导张某上传材料,在线完成失业登记和失业金申领手续,告知其每月可领取失业金,缓解家庭困难。
黄桥街道在区综治中心的指导下,通过资源整合、数智赋能、机制创新,高标准打造集便民服务、矛盾调处、文化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黄桥街道市民服务中心,全力构建“大服务、大调解、大治理”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黄桥街道市民服务中心与区综治中心一样,作为资源整合的“物理枢纽”与流程再造的“核心引擎”,为实现“只进一扇门、办好所有事”的目标,街道对原综治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进行整体焕新和深度融合。约3000平方米的服务中心,分成三大功能区域,60多名工作人员进驻,将原本分散在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服务、法人服务、矛调服务窗口进行科学整合,通过协同作战、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共同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治理事项——便民服务中心为矛盾调解提供必要的政策释明和权威解读,综治中心根据便民服务中心需求,参与调处政务服务事项办理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今年以来,街道和村(社区)两级矛调部门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847件。
围绕城市文明发展的需要,该街道在市民服务中心二楼设置健身活动室、儿童乐园、书画室、舞蹈室、书场、图书阅览室六大公共文化场馆,与周边黄桥文体中心、老年大学等文化地标形成了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格局。
从“小事不出村”到“小事不出小区”
不久前一天的凌晨2点,嘉元路相城大道路口的监控巡查时发现,有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系统自动识别拍照上传并生成指令工单。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综治中心的数字元和驾驶舱收到信息后,通过调用识别到摊贩的摄像头查看现场实情后,将工单发至执法中队,执法人员在一小时内完成处置并回传图片,数字元和驾驶舱通过探头确认已无占道经营行为,形成问题处置闭环。
元和街道综治中心通过“线上全天候巡查+线下实时走访处置”的治理模式,30%的问题借助智能工具高效解决,极大地节约了人力与资源投入,大大提升了响应速度和工作效能。
今年以来,相城高新区大力推进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改革创新工程,以“大综合、一体化”和“干部下沉、数智赋能”为改革目标,建立“街道政务服务中心与综治中心协同”“区、街道、社区三级协同”“职能部门力量协同”的三协同工作体系,全面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实效化运作、数字元和驾驶舱实战化运转和小区党支部实体化运行,努力从“小事不出村”向“小事不出小区”转变。街道综治中心自3月建成运营以来,线上线下解决各类纠纷7000余件。其中,线下受理400余件,调解成功率超98%,调处效能显著提升。
该街道以“围绕房、摸清人、抓住事”为主线,构建起36万人口、15万户房屋、4.9万家经营主体的数据底座,依托212个综合网格常态化更新信息,一图动态呈现“人、房、事、物、组织”等关键要素信息。与此同时,整合辖区内8个高空瞭望点、8个无人机机场及3024个地面监控,打造“高低地”数智立体感知系统,并嵌入大数据模型算法,对占道经营、车辆乱停放、交通拥堵、火灾隐患、溺水、渣土车管理、建筑垃圾非法倾倒、违章搭建、重点区域人员聚集、小区管理10项民生和安全重点事项进行智能感知预警,守住城市安全底线,探索出一条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