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镇江市丹徒区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检察官助理,现在的我挂职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昭苏垦区检察院,担任检察业务管理部副主任一职。
明媚的五月,我怀揣着责任和使命踏上了援疆之路。初至昭苏,一个个没听说过的地名,一张张没有见过的面孔,伴随着满满的陌生感扑面而来。日常里,走进少数民族同胞经营的餐馆,点餐时还得手忙脚乱地比划手语;工作中,面对普通话使用不够流畅的当事人,依赖同事的翻译来知晓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些“尬”遇成为了我调整生活状态、适应特殊环境、开启援疆征程的独特“调味剂”。
4600余公里的跨越,不仅是地理坐标的转换,更承载着检察援疆的使命与担当。在院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帮助下,我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主动承担疑难案件办理工作,先后参与2起公益诉讼检察案件的调查取证,依法办理行政处罚案件阅卷40余件。“用听得懂、感兴趣的方式,让法治之光照亮边疆。”在工作之余,我充分发挥普法特长,积极投身到法治昭苏、平安昭苏建设中。民法典颁布五周年,我为参加开放日活动的10余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宣讲了民法典基本知识;六一儿童节,我和同事走进辖区七十七团中学,为150余名师生开展了“送法进校园,守护‘少年的你’”法治宣传活动。从法规宣讲到普法宣传,从“请进来”到“走出去”,努力将法律知识普及到边疆群众心田里。
“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我抵达新疆时映入眼帘的一句话,一直牢记心间。正是这份维护“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职责使命,为我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发芽提供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里就是我的家,边疆群众就是我的亲人。”端午节之际,我和同事们带着真情走进当地群众家中,开展“检民共包团结粽 粽叶裹紧检民情”主题活动,以传统民俗为纽带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正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交往,这些带着温度的交流,让各民族群众在共同生活中加深理解,在互帮互助中增进感情,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密不可分。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在一批批援疆人耕耘的边疆沃土上,牢记嘱托,接续奋斗,用无悔青春书写使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