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文艺作品创作路径浅析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7月24日A07
日期:07-24
检察文艺作品是传播法治精神、展现检察形象的重要载体。连云港检察机关通过系统化创作、创新性表达与多元化传播,打造出一批内实外美的检察文艺作品,不仅斩获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更实现了法治理念与检察精神的有效传递,为检察文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高擎思想旗帜
确保文艺创作正确航向
连云港检察机关深刻认识到检察文艺创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党对检察宣传文化工作的绝对领导,主动将创作融入党和国家宣传工作大局,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新闻导向,致力于提升创作的组织化、原创化、精品化水平。通过成立“连检君工作室”,整合全市热爱影视艺术的检察人才,建立重大主题作品集中策划、一体“作战”机制,营造群策群力、合作共赢的创作生态。围绕庆祝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精心策划,生产出彰显时代精神与检察担当的精品力作。例如,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创作的原创歌曲《红帆》MV,艺术化呈现了新时代检察官赓续红色血脉、忠诚履职、热血拼搏的形象,引发网络热潮,播放量近2000万,登上微博热搜及QQ音乐等榜单,获主流媒体广泛转载,成为广受赞誉的主旋律佳作,有力提升了检察形象的社会认同度。
深植检察沃土
推动创作与办案同频共振
为充分发挥司法办案实践作为文艺创作“源头活水”的核心优势,连云港检察机关建立新闻宣传部门与业务部门“宣传+业务”一体化联动机制,强化信息共享与协同配合,深度挖掘典型案例背后的办案细节、动人故事与法治精髓,实现从精品案例到精品文化产品的转化。如根据赣榆区检察院真实案例改编的家庭教育指导微电影《听心》,凭借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在平安中国“三微”大赛、亚洲微电影节等均获奖项,并通过“检爱同行”巡讲广泛传播,获得社会高度评价。创作始终坚持贴近检察实践、贴近干警生活、贴近基层需求,突出检察官主体地位,发挥文艺骨干带动作用,鼓励干警结合丰富司法实践进行创作。例如,针对反诈宣传覆盖聋哑群体的盲点,创新推出全网首支手语版反诈歌曲《天上不会掉馅饼》,一经发布即被中央政法委长安剑、人民网、央视新闻等重量级平台热转,播放量破千万,登上热搜要闻榜,取得显著社会效果。
锐意创新传播
提升文化产品影响力穿透力
面对全媒体时代受众需求的多元化,连云港检察机关勇于突破传统宣传模式,不断创新表达方式与传播策略。他们积极运用图片、视频、动漫、H5等可视化、艺术化手段,推动宣传产品从单一平面呈现向多维立体全景展示升级,让检察工作以更生动、鲜活、接地气的形象深入人心。如为普及检察业务知识而创作的幽默漫画《十大检察业务通俗演义》,因其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众多主流媒体转载,成功实现法律知识的艺术化转化。同时,大力优化传播渠道,在巩固自有平台基础上,积极对接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强化网络思维和用户视角,重点拓展微博、抖音等高流量平台,善于“借力借智”“借船出海”,融合多方力量,推动优质产品实现二次传播、多次传播、跨平台传播乃至破圈层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