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市公安局淮安分局看守所深入践行“以党建为引领,以教育为方式,以改造为目的”的工作方针,聚焦平安监所、法治监所、文明监所建设目标,创新打造“海棠红”帮教前置工作站,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帮教”的融合治理新路径。
党建领航,打造全国首创“红色帮教工作站”
多年来,淮安区看守所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联合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局、安帮办成立“海棠红帮教前置工作站”,构建“四方联动、闭环管理”的一站式体系。
该所成立“海棠红”帮教前置领导小组,制定帮教工作机制,邀请专业社会矫正工作人员与管教民警共同开展矫正教育和谈心谈话。同时,管教民警联合司法所、社会矫正中心开展专题矫正、警示教育、法律宣传、一对一帮教等,切实打通帮教和矫正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在押人员孔某有多次盗窃前科,思想消极,行为散漫,抗拒教育改造。工作站民警在走访后了解到孔某十分孝顺,是一个出了名的孝子,通过深层次分析后,民警决定用爱心唤醒他的感恩之心。看守所通过街道办和派出所联系到孔某母亲,邀请她来看守所当面对儿子进行教育。当孔某看到自己年迈的母亲站在眼前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抱着母亲失声痛哭。看守所的努力和付出的汗水深深地打动了他,从此孔某树立了正确的改造观,遵守监规,服从管教,接受矫正,思想稳定。释放后,经看守所和社区矫正部门介绍,他接受技能培训,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从此开启了崭新的人生。
创新“三心”工作法
党性光辉照亮重生之路
淮安区看守所把党建融入在押人员教育改造,创新打造“三心”工作法,努力唤起在押人员的感恩之心、敬畏之心、荣辱之心。他们建立“三个一”机制,党员民警每日两次下沉监室与在押人员谈心谈话,向他们开展法治、道德、文化、技能宣传教育,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联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开展“高墙家书”“亲情唤归”等活动,修复家庭纽带;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党支部开展缝纫、电商等培训,并取得职业技能证书。
他们实施“一人一档一策”精准管理模式,编制《“海棠红”教育转化手册》,在押人员“每日感悟”“每周小结”,带教民警点评鼓励。针对一些有抵触情绪的在押人员,看守所成立“攻坚党小组”,按行为类型、心理特征精准开展法治教育、道德讲堂,因人施策,精准开展帮扶工作。他们还联合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解决在押人员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难题,帮助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切实降低再犯罪率。
看守所聚焦在押人员的世界观、价值观重塑,打造“三维赋能”工程,组织在押人员观看红色影片,开展“得失荣辱大家谈”专题讨论;举办“高墙成人礼”“重生生日会”等仪式,党员民警筹资购置书籍、蛋糕向在押人员传递温暖;邀请刑满释放创业典型进所宣讲,用“身边事”激励“后来人”。“三心”工作法实施以来,已教育转化留所服刑人员187名,协助安置就业23人,在押人员释放后重新违法犯罪率显著下降。
共治共享
红色根系深扎基层治理沃土
网格是平安创建的最小单元,淮安区看守所延伸党建触角,构建“大帮教”格局,他们创新“1+N”网格化治理模式,看守所党支部作为核心,牵头制定帮教标准、培训党员志愿者;开展多元联动,邀请社区、乡镇党员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担任“海棠红联络员”,将帮教融入网格管理,实现排查、走访、帮扶“三到位”。
韩某因接触社会闲杂人员,参与盗窃作案被刑事拘留,曾经在大学期间担任学生会主席的他,面对身份的突然转变始终无法接受,自暴自弃,怨天尤人,长期被负面情绪影响。看到一个曾经优秀的青年沉沦至此,看守所民警时常耐心开导,与他分享优秀党员、见义勇为英雄事迹,并探讨一些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集体、他人利益的有失道德行为案例。经过民警开导,韩某逐渐放下思想负担,开始配合管教工作。韩某释放后,属地的“海棠红联络员”也经常与他见面,持续开展精准帮教。
“海棠红”帮教前置工作站运行以来,淮安区看守所在押人员违规率同比下降57%,刑释人员再就业率达89%,吸纳32名帮教转化典型担任反诈宣传员、禁毒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