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9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常阴沙探索“司法+妇联+网格”协同治理新实践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7月22日A04

日期:07-22
字号:
版面:第A04版:专 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双重背景下,张家港市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立足《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政策要求,针对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九龙治水”难题,构建“司法保障、妇联搭台、网格落地”三位一体协同治理模式,以广场舞场地纠纷这一“小切口”破题,探索法治化、社会化与人性化“三化融合”的基层治理新范式。

问题溯源与机制探索

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网格巡查数据显示,广场舞相关投诉不仅占社区信访总量的37%,更呈现“投诉-调解-反复投诉”的治理闭环困境。基于此,常阴沙综治办查阅大量投诉案例,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适用案例,发现绝大部分纠纷源于居民对法定噪声标准GB3096-2008具体条款的认知存在偏差;妇联依托“妇女微家”开展群众走访活动,发现新市民群体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存在文化认同断层——社区户籍老年居民认为广场舞是“正当权益”,而新市民群体则视其为“噪声污染源”。

面对这一复杂局面,三方协同建立“三色预警”机制:网格负责日常监测的“蓝色预警”、妇联实施情感疏导的“黄色预警”、司法启动法律程序的“红色预警”,确保问题发现在早、解决在小,将群众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平台运作与专业支撑

在基层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中,常阴沙积极探索构建“司法+妇联+网格”三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机制,通过搭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议事平台,破解广场舞等社区公共空间使用纠纷难题。这一模式充分发挥了网格员作为社区“毛细血管”的触角作用,依托其日常巡查建立的动态管理台账,实现对矛盾隐患的早发现、早预警;妇联组织则凭借其群众工作优势,组建专业化调解队伍,通过开展文化适应培训、组织代际对话等方式,在矛盾双方之间架起沟通桥梁;司法部门则为纠纷化解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通过以案释法方式向群众普及法律常识,将专业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调解指引,确保解决方案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三方力量协同配合,共同搭建“邻里事 大家议”平台,采用“居民自主协商+专业指导建议”的运作方式,推动形成了“定时、定点、定规”的广场舞活动自治公约。

实践表明,这一治理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矛盾化解效率,破解了“投诉-调解-反复投诉”的治理闭环困境,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居民的自治意识和能力,有效激活基层治理中的“她力量”,通过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实现矛盾纠纷的标本兼治,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提供了有益借鉴。

巩固成果与长效治理

在推动广场舞矛盾化解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常阴沙着力构建长效治理机制,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举措持续巩固治理成果。一方面,将前期协商达成的共识条款纳入《社区居民公约》实施细则,明确广场舞活动的时间段、音量标准和场地范围等具体规范,并配套制定奖惩措施;另一方面,建立网格员“1+3”巡查机制,即每周开展1次专项巡查和3次随机抽查,通过“回头看”方式监督公约执行情况,同时运用“民情日记”记录居民反馈意见。

常阴沙常北社区探索设立“广场舞文明积分”制度,对遵守公约的团队给予场地优先使用权等激励,对违规行为采取约谈提醒、限期整改等分级处置措施。通过实践,该社区不仅保持了广场舞纠纷“零投诉”的良好态势,更形成了“公约约束-巡查监督-积分管理-动态完善”的闭环治理体系,既确保了治理成果不反弹,又通过持续优化实现了从“治标”向“治本”的深化转变。

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司法+妇联+网格”协同治理模式,以法治思维厘清权责边界,用柔性调解弥合文化差异,借网格触角实现精准治理,形成“预防-调解-巩固”的全链条治理闭环,成功将广场舞矛盾这一社区治理“痛点”转化为基层善治的“亮点”。(王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