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阳光像淬了火的钢针,扎在泰州海陵工业园区的水泥地上。泰州市海陵区法院执行法官王海宾“奶奶灰”的制服后背早已洇出深色汗渍,他盯着正在吊装的喷涂设备,抬手看着表说道:“现在是14点07分,这台设备必须在15点前运出车间。”话音刚落,搬迁工人老周扛着钢丝绳小跑过来,安全帽下的脸庞淌着汗珠:“王法官,您放心,我们吃了中饭都没顾上休息,就抢时间呢!”
公证员小李举着摄像机的手酸得发颤,镜头里,数台吊车的吊臂在车间上空交错。“今天是第12天,还有17天。”他在工作手册上画下第12道竖线,这是上海某动力科技公司新能源项目奠基的最后期限……
厂房腾空受阻:
错失窗口期的发展警报
时间回到搬迁队伍第一次开进厂区,堆积如山的设备让项目方负责人皱起了眉头。“这种状态至少需要半年清场。”这句判断像一块巨石压在姜堰法院执行法官心头。要知道,这片厂房是泰州引进的总投资50亿元新能源摩托车制造项目的核心地块,其规划的年产30万辆电动(燃油)摩托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将直接关系到当地产业布局的关键节点,能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2022年,泰州市某投资有限公司与江苏某车辆配件生产有限公司的排除妨害纠纷经法院判决,被告需在60日内搬离该厂房。然而判决生效后,车配生产企业却以“设备搬迁成本高”“新场地未落实”等理由拖延,厂房内的喷涂设备、车间隔断等设备堆积如山,成了阻碍项目落地的“拦路虎”。
更令人揪心的是,上海某动力科技公司的产业布局窗口期转瞬即逝。一旦项目方另选他址,泰州不仅将错失50亿元资本注入,更会失去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一环。执行法官王海宾的工作日志上“必须在1个月内解决”的字样被红笔圈了又圈。
强力有序执行:
从挂图作战到现场攻坚
“首周完成设备清点公证,次周启动强制搬迁,同步启动评估拍卖程序。”执行局专项会议上制定的“三阶段作战图”,被细化成法官手机备忘录里的23项具体任务。协调临时仓储场地、联系公证处现场公证、制定吊装方案……每一个环节几乎都精确到小时。
最大的冲突在吊车进场时发生。车配企业人员突然阻拦:“这是我们的心血,你们不能拆!”早有预判的执行法官当即出示生效判决书和《强制搬迁公告》,严肃释明:“设备已依法查封,拍卖款将优先偿还合法债权。”
在训诫了相关阻拦工程的人员后,在公证人员的镜头下,搬迁队伍分成设备清点组、搬运指挥组、后勤保障组,24小时轮班作业。最紧张时,数台吊车同时作业,三天内将百余吨设备全部转移至临时仓储点。
“最关键的是让投资方看到诚意。”据执行法官王海宾介绍,海陵法院同步启动设备评估拍卖,通过司法拍卖平台公开竞价,实现抵押设备快速有效变现。当最后一块车间隔断被拆除时,执行法官的工作手册上画下第29天——比预定时间提前了1天。
后续法治保障:
从个案突破到制度升级
“从签约到开工的速度,让我们看到了泰州的法治加速度。”上海某动力科技公司的感谢信里,藏着项目落地的深层逻辑。这场29天的执行攻坚,催生了海陵法院《涉重大项目执行快速响应机制》,“项目需求清单”“执行进度看板”“风险预警台账”三张清单,将个案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
如今的工业园区里,智能车间的框架已初现规模。项目负责人站在施工蓝图前介绍:“投产后这里将成为长三角重要的电动摩托生产基地……”海陵法院执行指挥中心的电子屏上实时更新着全市重大项目的执行进度——那些曾经的“梗阻”地块,正陆续变身产业高地,成为泰州地区优化营商环境具象化的鲜活样板。
海陵法院分管执行工作的副院长李虹在重大项目推进阶段性总结会上的话掷地有声:“我们多赶一天工期,项目就早一天创造价值。”当新能源摩托车的引擎声在泰州大地响起时,人们会记得,这片热土上不仅有50亿元资本的注入,更有法治信仰为发展撑起的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