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东平 王晓红
在东海县青湖镇,一场小法庭“撬动大治理”的实践正在上演。东海县法院青湖人民法庭以“抓前端,治未病”为导向,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契机,锚定多元解纷、产业赋能、生态守护三个“小切口”,将司法触角延伸至基层治理末梢。近三年,该法庭案件调解率、法定审限内结案率、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一审服判息诉率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市法庭前列,为促进乡村治理、服务乡村振兴打下坚实法治基础。2023年青湖人民法庭获评“全省优秀人民法庭”。
解纷有道:
52.09%调解成功率背后的机制创新
2025年1至4月,青湖法庭先行调解成功率达52.09%,居全市法庭前列。青湖法庭构建“调解优先、分层递进、司法兜底”的递进式解纷体系,推动矛盾化解从“终端裁决”转向“源头疏导”,法庭与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协同处置等工作体系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合力。
近日,13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在“王广银调解工作室”集中先行调解,从收案到结案,仅用了4个工作日。被告孙某雇用原告时某等13人在某商业广场工地施工,共欠劳务费10万元。因孙某未支付劳务费,时某等人来到青湖法庭,共同提起诉讼。
青湖法庭启用群体性纠纷示范裁判机制,选取其中一件案件为示范案件,其余案件为平行案件,并诉前分流至调解员处进行先行调解。经过调解团队的努力,12件案件签订了调解协议,约定被告孙某于7日内支付劳务费。另一起案件因原告刘某急需医疗费,经调解员做工作,孙某当场转账支付了刘某的劳务费。
“13起劳务纠纷4个工作日化解,靠的是‘示范裁判+分层调解’双轮驱动。”法庭负责人介绍,在调解工作上,青湖法庭精心打造“王广银诉前调解工作室”“彩虹家事调解工作室”,运用“一抓”“两找”“三公开”调解技巧,通过“冷处理、强干预、重引导、打配合”四步调解法,既解法结,又解心结,使纠纷及时得到实质性化解。
青湖法庭还将调解员深度嵌入法庭审判团队,建立“1员额法官+1法官助理+1书记员+1调解员”的调解模式,设立人民调解员流动工作站,通过工作站对接政府社会综合治理网格,打通地方综合治理平台,在适用委托调解、邀请调解、“1+1+1”调解模式的同时,夯实村居社区、网格员、“法律明白人”等基层力量,借助基层力量引导群众处理民间纠纷。
产业护航:
巡回审判车上的乡村振兴密码
青湖法庭围绕辖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在石梁河葡萄、黄川草莓、青湖茄子种植等特色产业区设置绿色农业巡回审判站,通过巡回示范审判,解决用工劳务报酬、土地承包租赁、大棚转让、种苗质量等批量纠纷150余件,助力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产业振兴。
“现在开庭……”,随着清脆的法槌声响,一起葡萄种植大户王某拖欠35户村民土地流转租金的庭审在青湖镇青新村委会现场敲槌。
近日,正值葡萄上市时节,青新村委会接到村民反映,王某拖欠35户村民土地流转租金共计45万元,且拒绝履行合同。驻村干部、法官和调解员实地了解后,决定将庭审现场搬进村委会,并邀请几十名附近农户和村干部代表、网格员代表、群众代表、调解员等旁听了庭审。
现场,法官和调解员向王某释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合同违约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组织村民代表协商分期支付方案。经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申请司法确认,王某在1个月内支付首期租金20万元,剩余款项按季度付清,既成功为村民要回租金,也不影响王某的葡萄上市。
青湖法庭对于特色农产品案件,运用调解、仲裁、司法确认等多种方式化解纠纷,开通立案、审理、执行“绿色通道”,做到快立、快审、快执,依法审慎采取保全和执行措施,特别是在农产品集中上市、价格波动期,加强诉前调解和诉中调解,力求高效、低成本解决矛盾,为特色农产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法治支撑,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
同时,青湖法庭在4个乡镇中心村设立特色产业融合法庭,以信息化为抓手,通过智慧庭审系统,融合多种庭审模式,打破时空限制,以“一站式建设”为主线,联动村委会、行业协会等解纷力量,将诉前解纷、法律释明、法治宣传贯穿于融合法庭运行全过程,致力于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公正的司法服务。
今年3月,因草莓大棚质量问题,种植户和施工方争执不下,法官现场调查后,组织双方到田间现场调解,很快便达成和解。徐某连声称赞:“这个融合法庭真好,我本来已经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了,但没想到几个小时的调解就解决问题了。”
生态守望:
海陵湖畔的司法护绿实践
青湖法庭辖区既有我省最大的人工湖海陵湖,又有鲧禹文化发源地温泉羽山,东海青湖籍作家徐则臣在《北上》中所描述的母亲河——石安运河,从海陵湖绵延流淌至安峰水库,河流贯穿法庭辖区境内。在山河湖泊的开发利用和绿色发展上,青湖法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解涉渔业、旅游纠纷,在遏制滥采滥挖河沙等方面积极作为,为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近日,青湖法庭成功化解了一起水产品货物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以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实效,护航水产品做大做强。某公司与张某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但从去年开始,张某向某公司采购有机鳙鱼、有机鲢鱼等水产品,而后却因各种原因拖欠货款55000元,公司多次催讨无果,遂向青湖法庭提起诉讼。
接手案件后,承办法官考虑到双方当事人长期有生意往来,于是从尽力化解矛盾、挽回双方合作关系出发,积极寻找案件调解突破口。在多次沟通后,法官了解到,张某并非不愿意还款,而是生意不景气无力一次性付清欠款。
找到调解切入点,法官联系双方,希望双方都从长远利益出发考虑谈“和”的可能性。最终,某公司率先提出调解方案,表示愿意减少部分本金并免除利息,并同意张某分期付款的提议。
青湖法庭设立“湖区产业巡回审判点”,对水产购销、旅游合同纠纷快立快审,发布《湖区交易合同范本》,明确水产品质量标准与责任条款。针对水产品市场商户对降低水产品交易风险的实际需求,青湖法庭开展水产品交易普法专题讲座,提升水产品商户防范交易风险的意识,规范水产品交易流程,有力促进优化了海陵湖水产品交易营商环境。
从解纷末梢到产业田间,从湖岸堤坝到网格深处,青湖法庭以“小切口”破题基层治理的实践,正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鲜活注脚。这座扎根乡土的人民法庭,正用司法“针线”细细缝补乡村发展脉络,让法治成为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