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江都区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汤其安
城市管理,一头连着城市“面子”,一头连着民生“里子”。近年来,城管领域负面舆情频发,折射出秩序维护与民生保障之间的深层矛盾。如何平衡二者关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目标,成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中央亦强调以精细化治理提升城市能级,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在此背景下,江都城管部门探索分类治理路径,试图破解秩序与民生的矛盾,为城市管理提供新的实践思路。
分类治理:破解秩序与民生矛盾的实践路径
疏管结合,构建民生服务新体系。流动摊点治理兼具市容维护与民生保障双重属性,难以简单取缔。江都城管秉持便民利民、因地制宜原则,针对不同群体实施差异化疏导,让城市管理更有温度。
集中设点,在流动摊贩治理中践行“人民至上”。针对外来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影响环境等问题,通过划定专属经营区域,既解决“城市病”,又为摊贩提供稳定经营环境,实现城市治理与民生保障的“双赢”,体现对群众切身利益的关注。
潮汐疏导,在自主治理中激活共建动能。针对本地自产自销群体,通过设立“潮汐式”疏导点,实行“限人数、限时间”模式,推动从“城管管理”向“行业自治”转变,促进执法者与经营者关系从对立到协同,彰显共建共治共享理念。
嵌入引导,在业态规范中兼顾民生与活力。针对小吃等业态,创新“嵌入式”管理,统筹规划特色集聚区,规范经营行为,既解决摊主生计问题,又打造消费新场景,实现民生保障与经济活力的共振。
因势利导,兜住常态化管理底线。城市治理需在服务民生与规范秩序间把握平衡,通过强化重点领域刚性执法,推动规范经营与市容提升协同推进。
划线管理,以法治思维划定经营边界。针对门店违规经营问题,对具备条件的场所推行划线管理,明确经营范围,强化日常巡查,实现城市环境与商业秩序双提升。
常态整治,以长效机制推进城市品质提升。针对“六乱”等顽疾,创新“城管开道+环卫兜底”联合机制,通过常态化巡查与服务式管理,引导群众参与,形成“全民参与、全域提升”的治理格局。
网格赋能,在便民服务中织密民生网络。针对“小八匠”等便民服务,按照统一标准规范设点,既破解占道经营难题,又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生计平台,实现“便民需求”与“市容秩序”共生共荣。
部门协同,打造立体化治理共同体。打破“单兵作战”模式,强化与社区、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构建“源头管控—过程监管—末端执法”全链条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合力。
共生共赢:新时代城市治理的价值重构
因类施策,精准识别需求的“金钥匙”。摒弃“一刀切”思维,将管理对象细分,匹配差异化政策,让不同群体在规则框架内找到生存空间,实现“民生需求”与“市容秩序”的动态平衡,体现精细化治理理念。
刚性执法,守护公平正义的“压舱石”。服务民生不能突破法律底线,对严重影响秩序、群众反映强烈的行为,依法采取管控措施,既维护法律权威,又赢得群众对公平秩序的认同,实现“服务为民、执法为民”的统一。
和谐自治,激活基层活力的“内生力”。通过推行点位自治、引入第三方管理、发动多元主体参与,将“政府独唱”变为“社会合唱”,推动城市管理从“单向强制”走向“双向互动”,减少对立情绪,构建治理新格局。
在时代坐标中书写城市治理的人民答卷
城市管理的理想境界,在于找到秩序与民生的“最大公约数”。唯有秉持因类施策理念、坚守刚性执法底线、推动和谐自治模式,方能在“管”与“放”的辩证中寻求最优解,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让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