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尤莉
本报特约记者 马洪建 沈悦
“执法就像织网,每个绳结都得系在群众的心坎上。”靖江市公安局新港派出所所长徐铭谦指着辖区地图上的这句话,成为新港派出所24名民警的主防注脚。
当暮色浸染港城街巷,社区民警侯立兴已带领巡逻队走进商业街。“李大爷,您店里的监控探头得调整下角度,盲区正好对着收银台呢!”这样的场景在港城已是常态。这支人均日行两万步的“铁脚板”团队,正用“访、排、防、打、服”五步工作法,在基层治理的经纬里编织着一张张有温度的平安网。
“访”:敲门入户送平安
“张婶,您家电瓶车又停楼道了,万一着火可咋跑?”社区民警徐宇璐敲开单元门,一眼就瞅见楼道里的“定时炸弹”。这样的入户走访,他每周至少走访100户。
今年以来,新港派出所民警累计走访群众5.9万人次,排查出的消防隐患12处、车位缺口80个。此外,民警还每月定时开设普法课,建立110个网格微信群,每天推送防诈提醒。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港辖区电诈发案率同比下降12.59%。
“排”:抽丝剥茧解千结
社区副所长朱磊的工作日志本上,划有一幅特殊地图:五角星标记的,是消防隐患点;正方形标注的,是车位缺口;圆形符号标注的,是监控盲区……
2024年腊月,辖区某工地薪资纠纷调解现场,所长徐铭谦把办公桌搬到塔吊下,民警、开发商、包工头、工人代表围坐成圈。工人代表老王摩挲着调解书,哽咽道:“我爬30米高吊钢筋,就为给儿子凑学费……”那些天,民警们熬夜谈出调解方案,多方奔波对接协调,最终给了37名工人一个满意的交代。
“事后补救不如事前止损,这其中非常考验民警的调解能力水平。”徐铭谦说。2023年,新港派出所联合斜桥镇人民法院创新构建“庭所共建”项目,新港派出所民警定期参与法庭旁听和调解,不断提升日常调解能力水平。“庭所共建”创建以来,60余起薪资矛盾被当场调结。
“防”:数智港城筑屏障
每天早上8时,新港派出所综合指挥室主任沈洵总会坐在大屏幕前,注视着实时滚动的“数智港城”小程序数据。
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民警能直观掌握辖区治安状况,对各类警情进行快速响应和精准调度。这一创新举措大幅提升了流动人口管理的效率与准确性,有效预防了治安隐患的滋生。比如,通过小程序的热力图,能精准捕捉到深夜的可疑聚集点。今年新增的8000条流动人口登记信息里,隐藏着民警逐户摸排的脚印;三维可视化屏幕上,见证了红色预警点从去年的月均20个锐减至3个。今年以来,辖区侵财性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23%。
“打”:小案快办显身手
“人还在车里,钱就没了?”居民江先生甫一报案,新港派出所民警田翀手握鼠标已在监控画面上圈定嫌疑人。
“小案快办”机制启动后,30分钟锁定轨迹、5小时跨区追踪,嫌疑人就在出租屋落网。日前,随着20余起侵财案件告破,“小案不小办”一时成了港城热词。最特别的“战果”,来自一个12岁少年。2024年,他因厌学三天两头逃课,四处偷电动车夜不归宿。案件副所长何磊没有递上冰冷的手铐,而是联合学校开展“亲职教育”。目前,少年已重返校园,今年再无涉警记录。在新港辖区,每一起案件都是一堂法治课,不是惩罚的终点,而是重生的起点。
“服”:春风化雨暖民心
“李师傅,试试用手机小程序办证?”新港派出所副所长王凯蹲在工棚里,用四川话教货车司机操作“数智港城”小程序。
这个让流动人口“5分钟搞定居住证”的小程序,背后是王凯走访50余家工地、为200余人次示范操作的坚持。当四川司机在卸货间隙完成登记,忍不住发了条朋友圈:“在港城,警察比老乡还亲。”
像这样的服务无处不在,比如民警冒雨为卧床老人拍摄身份证照片,家属送来的感谢信上,“港城好警 为民解忧”写得歪歪扭扭,却沾满有温度的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