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陶怡 张洁
本报记者 孙浩然
“黄警官就跟自家亲人似的,每次来都跟我唠家常,关心我的近况,日子久了,咱们就跟一家人没啥两样。有他在,咱这片儿住得那叫一个安心!”北京新村小区门口杂货店的李大爷,只要一提到黄磊,脸上便瞬间洋溢起笑容,眼神里满是深深的信赖。
这位被群众亲切称为“磊哥”的社区民警,正是淮安市公安局清江浦分局北京路派出所的黄磊。2018年12月,带着“转业不转志”的信念,黄磊从军队转业加入公安队伍。在淮中警务站工作期间,他凭借军人特有的严谨作风,两次荣获分局嘉奖,并获评公安工作先进个人。自2024年调入北京路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后,他更是将“人民至上”理念融入血脉,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化解矛盾,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便成为群众心中的“主心骨”。
贴心服务:用“心”走好群众路线
今年3月7日,北京路派出所接到辖区独居老人王大妈的求助电话。这位83岁的老人因行动不便,无法前往派出所补办身份证。黄磊得知后,立刻赶到老人家中,将老人平安护送至派出所,业务结束后,黄磊又将老人安全送回家中,并贴心承诺:“大妈,证件一到,我保证第一时间给您送过来。”老人及其家属被黄磊这一系列暖心服务深深打动,对他赞不绝口。
“说实话,刚接手社区工作时,我心里直打鼓。毕竟社区工作事无巨细,直接和群众打交道,我怕自己做得不够好,辜负了大家的期望。”黄磊坦言,从接处警到社区警务的角色转变,让这位曾在军营摸爬滚打的汉子一度感到压力。
为了尽快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黄磊迅速调整状态,主动向派出所里经验丰富的老社区民警请教学习。他跟着老民警走街串巷学“唠嗑”,在反诈宣传中练“话术”,把群众反映的家长里短记满三大本笔记。仅半年时间,他就跑遍辖区21个小区,累计为群众解决落户、调解等难题50余件,开展反诈宣传20余场,覆盖群众500余人次。
追赃挽损:用“速”守护群众钱袋
追赃挽损,对于群众而言,不仅仅是挽回物质上的损失,更是对安全感与信任感的加固。
5月25日中午,黄磊如同往常一样,穿梭在辖区的大街小巷、社区商铺之间。“黄警官,我的电动自行车被偷了!”正在巡逻的黄磊被神色慌张的张女士拦住。得知该车是张女士花两个月工资购买的代步工具,他立即启动“三步工作法”:现场勘查固定线索、调取监控锁定轨迹、走访商户摸排可疑人员。经过40分钟连续奋战,找回被盗车辆。
这起案件的快速侦破,正是黄磊“追赃挽损加速度”的缩影。今年以来,他通过“社区110”建立义警队伍,成功破获盗窃案件30余起,为群众挽回损失5万余元,收到“雷霆出击寻失物”等锦旗10余面。在追赃现场,他总说:“群众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我们多跑一里路,骗子的生存空间就少一寸。”
生死营救:用“勇”诠释使命担当
傍晚时分,黄磊简单吃了点东西,又开始了夜间巡逻工作。他沿着街道缓缓前行,检查着商铺的门窗是否关好,提醒居民注意防火防盗。遇到晚归的居民,他总会亲切地打个招呼,嘱咐一声注意安全。其实,这些只是黄磊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他的暖心事迹远不止于此。
6月19日深夜,淮安突降暴雨。北京路派出所接警称有女孩欲跳楼轻生。民警黄磊带队赶到18楼天台,发现女孩已悬坐边缘。他立即疏散群众、联系消防,同时与女孩父亲组成劝导组。“叔叔给你做主”——经过半小时耐心疏导,黄磊抓住时机冲上前牢牢抓住女孩手臂,成功将其救下。
事后,黄磊将女孩送回家中调解矛盾至深夜。女孩承诺不再轻生,父亲含泪致谢:“要不是你,我们这个家就散了!”
一年365天,黄磊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紧紧地钉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他没有侦破过那些惊心动魄的“大案要案”,但他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无论是帮老人办身份证的“小事”,追电动自行车的“急活”,还是救跳楼女孩的“生死战”,他的365天,处处都填满了“群众需要时,我就在”的坚定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