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协同”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7月09日A06
日期:07-09
本报记者 尤莉
本报通讯员 朱卫华 尹森焱
清晨六点,启东市王鲍镇集市渐次觉醒,社区民警袁金辉已带着执法记录仪和身着红马甲的“义警联盟”队员开始例行巡查。“上周刚化解一起菜贩纠纷,今天得再看看占道情况。”他掏出手机,将一处电线乱拉的隐患立即拍照上传至“义警联盟”微信群。这是王鲍派出所创新“纵横协同”工作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一个缩影。为响应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该所紧扣“共建共治共享”目标,创新实践“纵横协同”工作法,以“纵向贯通基层、横向联动部门、全域覆盖治理”的立体化工作架构,有效打通治理梗阻,让平安质感渗透到辖区每一个角落。
纵向贯通:
打通治理“最后一米”
“以前办个暂住证得跑镇上公安窗口,现在村警务室就能办!”安徽籍外来人员暂住长安村的李大姐感慨万千,源于派出所推行的“阵地前移”战略,以“纵向穿透基层末梢”为目标,在辖区22个行政村实现警务室全覆盖,并同步设立23处矛盾纠纷“前哨点”,推动治理阵地向百姓家门口延伸。在村头超市旁的矛盾纠纷“哨点”调解完一起宅基地纠纷的退休教师陈大爷深有体会:“上周在哨点喝着凉白开就把事说开了,比打官司省时省心还暖心。”扎根社区,倾听民意,确保矛盾不上交、不出格,警网融合,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该派出所将辖区科学划分为113个网格、395个微网格精细化切分,配备113名专职网格员,构建“派出所—网格—微网格”三级治理架构,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形成“小事网格即时调、大事警民协同办”的高效基层治理新格局。今年2月,网格员在巡查中发现外来种植户存在承包农户土地租金纠纷苗头,迅速联合社区民警连夜提前介入开展调解工作。耐心地为双方梳理各自的立场和需求,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一村一警务室、重点区域一哨点”的双轮驱动模式,如同嵌入基层治理肌理的“神经节点”,将警务触角延伸至每寸土地,既实现了治安防控“零盲区”,更让群众感受到“家门口的安全感”。这种“警务室+哨点”双轮驱动,群众办事从“跑镇上”变为“村内办”将相应时间压缩至15分钟内,纠纷就地化解率提升87%。
横向协同:
编织多元共治“立体网”
派出所所长作为镇党委班子成员,积极发挥议事协调作用,将公安职能深度融入地方街角疙瘩处。国本小学校长指着新划的停车位感叹。“没想到所长在镇党委会上提的校园周边停车优化方案,一周就落实了!规范化停车,排除了涉及学生的安全隐患。”在近期镇党委会上推动的“护学岗”改造项目,不仅整合了由辖区单位保安,村民联防,村镇志愿者组成的“义警联盟”,组建“家校警”联防队伍,组织巡逻民辅警进行早晚高峰疏导,还增设了交通标志,智能监控设备。今年以来,校园周边刑事警情零发生,家长接送效率提升90%,校园安全防线更牢固。与相邻镇派出所建立警务区协作机制,在边界区域推行“警网联巡、隐患联排、法治联宣”模式,实现主防模式创新,消除边界治理“三不管”盲区。上月,交界地带的一场跨村土地纠纷中,“义警联盟”巡逻队及时介入,联合“法治联盟”专业力量协助化解矛盾,促成双方签订和解协议,快准稳的化解了矛盾。该机制运行以来,已开展联合普法活动8场,边界地区治安、刑事案件发案率显著降低,跨域纠纷就地化解成效显著。
全域覆盖:
科技人文双赋能
“小朋友们,遇到陌生人要像这样按一键报警装置!”在王鲍小学的反恐演练现场,民警正指导学生使用紧急按钮,该校配备的“一键报警装置”直连派出所勤务指挥中心。同时,依托智慧安防系统,县区重点部位实现人脸识别全覆盖,动态预警率达95%。田间地头的“流动普法车”搭载大喇叭和电子屏,播放方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案例,今年已开展“场景化普法”32场,覆盖群众超3600余人次,群众法治知晓率有效提升至89%。为提升辖区快速处突反应能力,按照“1民警+2辅警+3网格员”标准在全域组建最小应急单元,统一配备防暴盾、急救包等"八件套"标准化装备。在校园、商圈等重点区域设置固定岗,在早晚高峰时段实施机动巡逻,形成"定点守护+流动巡查"无间隙防控网,确保“一分钟响应、三分钟到场”实现“早介入、快处置、控风险”。今年以来,此类单元累计处置突发事件17起,响应时间缩短至平均5分钟,风险控制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