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法官,李某家的大蒜丰收了,现在正是上市的好时候!”这通电话让邳州市法院执行法官姚军立即放下了手中的卷宗。电话那头,申请执行人王某的声音既兴奋又急切:“要是再拖下去,蒜价跌了,我的钱又要打水漂了!”
这是一起让姚军放不下的“骨头案”。在王某和李某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中,被执行人李某始终未履行还款义务。“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王某曾拍着桌子怒吼。而李某则固执地梗着脖子:“今年收成还不知道咋样,哪来的钱还?”案件一度因“无财产可供执行”被迫终结程序。如今,八亩蒜田里的丰收景象,让案件迎来了转机。
放下电话后,姚军立即带着执行团队赶到了李某的蒜田,这才发现金灿灿的大蒜整齐地码放在蒜架上,蒜头在阳光下泛着光,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蒜香,约有1万斤大蒜等待装袋售卖。
“老李,这些大蒜我们得依法查封。”姚军向李某出示了执行文书。
“姚法官,今天大蒜价格比之前有好转,现在给我查封了,我再想卖这个价格就困难了,而且明年……”李某搓着粗糙的双手,激动地欲言又止,眼神不自觉地瞟向田边的几袋蒜种。
细心的姚军看出了他的顾虑:“老李,你是担心明年没蒜种吧。”经过与申请执行人王某协商,双方达成一致:预留500斤优质蒜种,其余按当日市场价出售。这个方案既保障了债权实现,又为被执行人保留了再生产的能力。
“我同意,但是今天必须把蒜卖了把钱还上,我怕出现变故。”王某直截了当地指出。
听到对方愿意给自己预留蒜种,李某也颇为感动:“我现在就联系人收购,一定把钱还上。”
眼见双方都有急着出售大蒜的意愿,姚军心里也犯了嘀咕:大蒜是鲜活农产品,不宜长时间存放,现在临时雇工也来不及,而且蒜价浮动频繁,如果不尽快售卖,可能会导致收益损失,对申请人和被申请人都不利。
“咱们一起帮忙吧。”一番思索后,姚军喊来执行小组的队员。
下午3点的日头最毒,但田间的“临时执行小组”却干得热火朝天。装袋、过磅称重、蒜袋编号,汗水浸透了制服,泥土沾满了裤腿,但是能够及时执行到位案款,大家的心里还是美滋滋的。路过的村民纷纷驻足:“快看,法官帮着农民干活哩!”
“姚法官,您歇会儿吧。”李某递来一瓶矿泉水。姚军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着说:“时间不等人,咱们抓紧把蒜卖个好价钱。”
傍晚时分,最后一车大蒜装车完毕。随着手机“叮”的一声提示音,2.5万元执行款如数到账。王某握着姚军的手连声道谢,而李某则红着眼眶说道:“谢谢法院给我留了活路。”暮色中,警车缓缓驶离村庄,车灯照亮了田埂两旁丰收的蒜田。
回到办公室已是夜深,姚军在办案日志上写道:“今天的执行让我深刻体会到,司法为民不仅要写在纸上,更要落实在田间地头。一纸判决不是终点,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才是我们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