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白天我们双方代理人在庭上还是剑拔弩张、一分不让,当晚法官就顺利突破。通过其开通的‘一案一空间’,再次把我们召集起来,第一轮调解就直接把这案子调成了!”提起首次使用“一案一空间”,便解决了一起棘手的二手车买卖纠纷,执业刚满五年的徐州律师徐梦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连日来,记者在徐州采访时,无论遇到的是当事人、律师还是法官、人民调解员,尽管他们身份不同却都频繁提到这样一个词——“一案一空间”。
“一案一空间”到底是个什么“地方”?随着采访的深入,从大家的描述和讲解中,透过“空间”里不同角色的视角,一项因其切实解决了当事人和法官的双方实际问题而又充满司法关怀的技术革新呈现在记者面前。
“办案更方便了!”
——从解决“找法官难”引出的技术革新
谈及上线并推广“一案一空间”的初衷,徐州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张丙飞提到了近年来他们收集的一条比较突出的群众意见——“现在的法官太忙也太难找了!”
“以前考虑到保护法官个人隐私,一般都给当事人留办公室电话,但因案多人少矛盾突出,法官一天开好几个庭,有时还需外出调查,当事人很难打通电话,导致这类投诉较多。仅因为找不到法官而引发的投诉,徐州城区一家基层法院曾经一年就收到30多件。”张丙飞介绍道。
“能否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我们的诉讼服务水平?”徐州中院多方调研,分阶段部署,通过进一步技术完善,利用法院内网办案系统让法官发起,当事人通过法院开设的“云融e空间”微信公众号,进入为每个案件单独开设的“群聊空间”,满足群众联系法官、补充材料、在线质证、在线签名、判后答疑等需求。
“一案一空间”不仅解决了当事人找法官难的问题,衍生带来的积极影响也不容小觑。
6月5日,记者在徐州彭城律师事务所见到了徐梦頔和她的同事程杰。记者问及那桩庭上没化解的案子,为什么在“一案一空间”里却能达到令原被告甚至法官都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实当天庭审中,我们对事实部分都没有争议,就是对退款具体金额分歧太大,庭上一言不合双方就呛了起来。回去冷静下来后,对法官提出的调解意见我也跟我的当事人进行了复盘,觉得还是有商量的可能。”徐梦頔坦言。
“正在为白天庭上太冲动而懊恼时,我和当事人的手机同步响了。当晚20:00手机短信自动提示:您的案件空间已创建,请及时关注法院官方公众号‘云融e空间’并完成实名认证,即可点击案号进入空间与法官联系。”徐梦頔向记者讲述着当时的进程。
心有灵犀般,法官当晚趁热打铁适时地发出提议,双方当事人及代理人受邀响应,陆续登录系统进入空间。鉴于白天的争论比较激烈,法官技术性地通过开设不同对话框,跟双方当事人采取背对背的调解方式分头做工作,不断缩小差距。一个半小时后,即21:30分,原被告达成调解协议,在空间内直接在线签名予以确认。原本以为还要艰难进行几个调解周期的各方,当晚满意下线。
“原来都是我们找法官,现在是法官主动来召集我们。这项革新太好了!”
在程律师手机页面上的“案件空间”内,记者看到屏幕上6件涉及“苏0311”“苏0302”“苏0312”等不同区域案件号,显示正在“进行中”。
“作为律师,我们特别看重在空间内提交补充证据、双方直接质证的这个功能,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邮寄材料成本和多次往返法院产生的经济成本。而且法官还会在空间里给我们做判后答疑的工作,这比我们跟当事人解释来得效果好多了。”
“既是该项革新的亲历者,也可以说是直接受益者。”采访中,“徐律师和程律师”们对徐州法院“一案一空间”功能不断完善表示出极大的认同度和参与度。
“我们负担变轻了”
——从被动“接招”引出的主动介入
最近几个月来,徐州中院民一庭法官周东海早上到班后,有了一个新的习惯。以往,他第一件事一定是打开电脑进入案件管理系统查看一下自己办理案件的相关进度。但是,现在的他总是习惯性地先扫一眼“案件空间”中有没有当事人未读信息提示。
“案件空间”类似微信群,法官和当事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留言发表意见,便于法官和当事人跨域交流,及时沟通办理相关诉讼事项。
徐州中院司法行政装备处赵迎超向记者介绍,在前期试运行基础上,今年1月,徐州中院对“一案一空间”平台进行了迭代升级,新增了常用问题检索、自动回复、显示当事人消息读取状态和安全提示等功能。上述功能的增加,确保了当事人充分完整表达意见,而系统自带的自动回复、显示当事人消息读取状态等功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即时回应当事人的部分问询。
“法庭上来不及调解的,庭后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入空间来做。这让我们庭上的效率更加高效。”对于系统平台的智能化回应功能,周东海用得非常顺手,“而且,我们是整个团队都在此空间内,书记员和合议庭成员谁有空谁都可以解答。”
“我可以算是‘一案一空间’的第一个用户。”没有这个系统之前,徐州中院民一庭庭长孙庆为了节省线下几方质证的周转时间,当需要补充证据时,他有时不得不用他个人的微信号添加当事人的代理律师来接收传递,并后期通过微信截图打印后补充入卷。“前几年,我曾经提过建议,如果有一个方便我们法官跟当事人沟通的系统就好了,尤其是解决补充证据的不便。现在愿望实现了,群内证据提交质证、调解意见及协议都自动添加了水印,可以直接线上签署。”
“真没想到,现在我可以只用一天时间就能完成涉及多个债权人的表决程序。”徐州市泉山区法院执行局负责办理执转破案件的法官赵龙,利用平台跨时空的便利,解决了法院在审理破产企业重整过程中,面对债权人分处各地,召集表决不便的难题。
如今,平台延展的电子送达、材料提交、确认案件信息、一键转档、在线签名等功能,已然成为徐州审判人员重要的辅助工具。
面对记者“有没有感到负担”的提问,绝大多数接受采访的法官表示,实际操作下来,“空间”大大提高了审判效率,随之也减轻了工作压力。
“我们服判息诉!”
——从一项技术革新引出的质效提升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近期,新沂法院受理的一件离婚诉讼牵扯出男方亲属借款30万元的民间借贷纠纷,而离婚双方当事人还在不同城市打工。当法院通知两次开庭,仅有出借人——男方的亲属一人到庭后,这起纠纷法官该怎么断?
两名被告户籍地虽都在新沂,但男方在上海送外卖,女方在苏州打工,线下交换证据是不可能的了。办案法官蔡婧遂指导他们进入专属于他们的“案件空间”,并将原告在庭审中提交的转账记录、微信聊天记录等20余份证据上传至“空间”内,女方查看后充分发表了质证意见。接下来,3名当事人在“案件空间”内就案件事实补充证据、发表意见多达110余条。办案法官则逐一查看,进行回复和确认。
“由于在‘案件空间’内,当事人充分发表了意见,案件判决后,我们及时进行释法说理,令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不再尖锐,3名当事人均表示服判息诉。”蔡婧补充道,“男方在外地一直忙于送外卖,电话也很难打通,该案的判决书也是通过‘案件空间’送达给他的。”
从最初的动因是利用“一案一空间”解决找法官难的问题,这项变革运行后带来的鲶鱼效应却对法院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全市法院上线试运行‘一案一空间’平台以来,我院已有2700余起案件实现一次开庭,通过系统递交补充证据并开展线上质证,有效减轻了当事人诉累。我院已连续5个多月没有新增联系不上法官的投诉了。”徐州市鼓楼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娟欣喜地看到该院运行“一案一空间”以来带来的巨大变化。
为提高“一案一空间”平台知晓率和使用率,徐州两级法院将该平台使用方法做成海报,放置在诉讼服务大厅显眼位置。
“这项技术,我们是边使用边提升,在使用中发现问题。我们深入法官、当事人群体中了解真实体验,以便有的放矢地攻克技术难关。”全程参与“一案一空间”系统升级的徐州中院司法行政装备处处长张欣告诉记者,“通过今年1月份和4月份的二次升级,徐州中院从技术上解决了前期调研时,法官反映在使用中经常退出的网络稳定性的问题。在细节上,我们也采纳了当事人的建议,跟腾讯平台达成了用微信提醒的功能。我们还对空间里的对话条数、文件大小都进行了扩容,并为了保证安全性和法律效力,系统会在空间内的每一条信息和文件上自动覆盖防伪水印。”
如今的“一案一空间”平台已实现了当事人和法官、调解员、书记员全天候交流,在沟通释明、提高解纷实效上切实发挥了作用。“空间”自带的一键转档、线上签字功能,第一时间可以引导双方当事人及时确认调解协议内容,有效解决了电话调解中存在的当事人事后意愿反复、调解协议确认难等问题。
徐州中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房涛告诉记者,今年1月至6月,徐州法院审判指标实现“全达标”,9项指标居全省法院前三,3项指标居全省法院首位。其中徐州法院上诉率为6.81%、申诉申请再审率为1.04%,同比分别下降3.67个百分点、0.86个百分点。全市法院执行案件平均结案用时79.58天,同比减少6.01天。
记者获悉,自5月15日,徐州中院制定印发《“一案一空间”平台操作流程(试行)》以来,全市法院广泛推广使用该平台,要求在徐州法院管辖范围内依法可以公开的民事、行政、执行和国家赔偿等案件,每个案件生成专属“空间”,用于案件立案、审理、执行等全流程的诉讼服务与管理。
截至目前,徐州法院已经逐步全面使用该平台,累计开通“案件空间”8.85万余个,发送消息12.56万条,传输文件5.51万个,在受理的民间借贷、知识产权、买卖合同、婚姻家事等案件中得到广泛运用。
司法改革要以人民为中心
顾韬(徐州市中级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一案一空间”平台自上线以来,经过技术迭代升级和推广,取得了看得见的效果,当事人“找法官难”问题得到较好改善,多项审判质效有了持续、稳步提高。实践告诉我们,法院的每一项改革,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改革让人民群众的多元司法需求得到满足。改革没有终点。“一案一空间”平台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技术上还需不断完善,数据应用上还需进一步深化。通过“技术赋能+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放大平台效应,人民群众在司法活动过程中的获得感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