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要案审判备受瞩目,琐碎小案同样牵系百姓冷暖。南京市中级法院房地产审判庭的法官们,既能驾驭标的额过亿的建设工程大案,也能俯身深耕“家长里短”的民生微案,以“大案小案同等用心”的理念,将公序良俗融入每一起司法裁判,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法治实践中焕发新生。
出租屋内的公平秤,守护“诚信守诺”契约精神
宋代《名公书判清明集》曾载面对“出典人回赎房产时,典权人借机抬价”,官府常以“法意、人情,实同一体”为由,驳回典权人不当诉求,禁止因违约(拖延回赎)获利。
铁某承租徐某房屋61个月,第60个月欠付租金。徐某除了索要欠付的租金,还主张6个月的房屋空置损失、2万元恢复原状费用。二审现场勘验时,徐某拒绝铁某入户,提供的“恢复原状”证据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
“这与宋代回赎房产名案,何其相似!”二审法官运用民法典“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规则,毅然改判铁某补足欠付的租金后,只需赔偿1个月的房屋空置损失、恢复原状费用7000元。理由是:实收租金与房屋空置损失之和不宜超出合同租金总额;出租人妨碍勘验,使法院难以查清房屋原状、所需恢复原状等事实;出租人未经同意抛弃、留用了承租人的部分家具。
“原以为二审只是庭审问一下情况,没想到法官在我这个小案上花了这么大气力。”铁某在感谢信中写道,“法官对普通百姓小案子的认真劲,感动了我全家……准备中考的儿子说,以后也要当一名这样的好法官。”
“房地产审判庭既是在处理纠纷,更是在修缮民众心灵的栖息地。”南京市中级法院院长李后龙最近连续批转多封当事人感谢房地产庭法官的信。他表示:“儒家思想强调以义制利,反对不正当谋利。法官就应当让‘诚信守诺’的契约精神在司法实践中落地生根。”
晒谷场上的巡回法庭,让“孝亲”美德照进司法裁判
去年金秋,南京乡下的晒谷场上,一场特殊的巡回审判正在进行。37位村民的红手印和亲人们的证言,见证着丧偶儿媳雍某20余年如一日敬老孝亲的一段佳话。
老人离世后,雍某的大伯子陈某为争房产,起诉要求雍某离家。
国徽下,法官面对金黄的稻堆,对陈某发出灵魂拷问:“弟弟病逝后,是谁在床前悉心照料老人?你们结婚离家近30年,尽过多少赡养义务?”返乡争房产的陈某妻子当庭扬言:“不赶走她,我天天到市里找你们。”
面对威胁,法官毫不退缩,很快判决驳回兄嫂的诉讼请求,并在判决书中庄严写道:“敬老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更是人民法院处理民事纠纷应当遵循的公序良俗。雍某孝敬婆母,丧偶后依然恪尽主要赡养义务。其获誉乡邻、受敬姑侄的美德善行,当为社会弘扬、法律倡扬。”
这段宛如颁奖词的判词,雍某听得泪如雨下。
今年的南京“两会”上,一位人大代表从法院工作报告中知悉本案,寄语法院“判出更多让人喜极而泣的好案”。
大蒜头里的调解哲学,“家和万事兴”化解亲情坚冰
沈新(化名)的房产继承纠纷,虽无硝烟,却持续四年。他母亲获赠房屋未及办证便去世,外婆主张赠与材料上签名不实,法院判决沈新继承1/6房产。房子一直由外婆和退休的姨娘住着,他转而起诉姨娘支付1/6租金或房款。
姨娘委屈地说:“我退休后来照应老太,倒贴钱管老太吃喝,凭什么还要给外甥钱。”
“老人生前把唯一房产分给你们,不等于放弃居住权。外婆住在你1/6的份额中,也住在姨娘5/6的份额中,姨娘又向谁要租金?你想卖1/6份额,但姨娘不买;那姨娘把5/6份额卖你,行不行?前提是外婆要住到终老……”二审调解现场,法官先释法说理,后借老太饭桌上的大蒜头说事:“蒜瓣抱团才香,分开了就少了那股气。继承的核心不是分割砖瓦,而是让亲情开枝散叶。”
法官的话如春风化雨,让双方当事人深受触动。姨娘率先表态:“沈新愿意来照顾外婆,随时可以住进来,我不收一分钱。”一审胜诉的沈新当场撤回起诉申请。
几天后,姨甥联名向法官赠送“百善孝先 胜败皆服”的锦旗,外婆执意要在锦旗上添名。端午前夕,姨娘打电话说:“我80多岁老娘亲手腌的大蒜,让我送给法官尝尝。”
一场剑拔弩张的继承纠纷,在“大蒜头哲学”的调解下,化作了一场“没有调解书”的亲情和解。双方代理律师称赞,南京中院的柔性司法,让家和万事兴的传统理念成为化解矛盾的密钥,全案和解过程印证着法律与伦理的共生共荣。
管道疏通中的司法温度,“邻里和谐”修复社区关系
房地产审判庭法官们,既守护重点建设工程的“钢筋铁骨”,又呵护普通百姓的“管道经络”。
一根锈蚀渗漏的铸铁水管,让汪大爷和曹婶成了冤家。一楼的汪大爷为解决厨房排水管老化渗漏恶臭,联合楼上住户在外墙架设了PVC管,却因顶楼的曹婶不肯弃旧启新而陷入僵局。这起僵持两年多的纠纷,社区、街道、派出所调处无数次,最终诉讼到了法院。
一审判决曹婶禁止向旧管排水,厨房水用支管引入新的PVC管。判决后,执行成了难题。二审法官接手此案,与书记员一起27次与当事人电话沟通,反复向曹婶释法说理。
法官现场勘验时发现,曹婶明面上不肯弃旧启新,心底里却是不想分摊费用,只是顾惜脸面,只好借口PVC材质、施工队资质说事。法官看破不说破,有意现场解读老旧小区改造技术规范,让曹婶了解更换管道的必要性,更以拉家常的方式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从“大爷早”的问候,到对管道接口密封圈型号的细致询问,每一个细节都传递着法官的耐心与关怀。最终,曹婶“被法官的真诚所打动”,同意配合启用新管,费用由汪大爷承担。
启用新排水管那天,社区工作人员感慨,法官疏通了管道“肠梗阻”,更疏通了邻里心结。
>>>记者手记
在细微处见真章,于无声处润民心。在南京中院房地产审判庭众多微案精办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公序良俗的司法化表达,看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今年的南京“两会”上,人大代表期望“法院办出更多让人喜极而泣的好案”,该院房地产审判庭的法官们,正以实际行动回应着这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