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1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奶奶的味道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7月03日A08

日期:07-03
字号:
版面:第A08版:文苑       上一篇    下一篇

老家山村的房前屋后都是旱地,没有水田,一年四季不种水稻。一年到头,村民的一日三餐,少不了死面馍、发面馍、菜馒头、面条、面稀饭……

父亲兄妹七个,全家十几口人吃饭。过去每个月底,奶奶要到村西沟沿淘麦子,保证面缸里的面粉充足,奶奶身上永远氤氲着小麦面香的味道。

逢年过节前夕,奶奶要早早地到沟沿排队。村里的妇女肩上一根根挂钩扁担,两头吊着颤悠悠的篾篮,在沟沿上来回往返,同朝阳、碧水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图景。

到了沟沿,奶奶在水边找一块青石,站在上面,半蹲下身子,两手攥着篾篮把子,把小麦浸水、泡透后,将篮子拎起来,反复抖动、翻转,再放入水中漂洗。这样反复数十次即可除去尘土、麦秸头等杂物。待漂洗干净控完水,奶奶一趟趟地将麦子挑回院子或邻居家的平房顶上晾晒。

无数个黄昏,我看到奶奶头上包一片毛巾,全神贯注地打理晒干的小麦。她端起竹簸箕,将小麦上下簸扬,用手来回翻找,一遍一遍捡拾杂物。黄灿灿的麦粒在奶奶娴熟的簸扬间,起伏、跳跃、跌宕,一尘不染。

傍晚,袅袅炊烟升起。小麦打理完毕,奶奶开始围上围裙,挽起袖管和面做饭。奶奶会做各式各样的面食,晚饭主食大多是和馍、烙馍,烧面稀饭,煮手擀面。

和馍,是用没有经过发酵的面粉制成的死面锅贴饼。早晚做饭,奶奶时常用手擀面汤或者面稀饭水当锅底,待柴火锅烧热时,将生面一一沾水贴在锅面上,然后盖上锅盖,大火烹制。不大一会功夫,揭开锅盖,面香氤氲。烧熟的死面饼背面焦黄,就着或卷着咸菜吃,外酥、内软、脆香,嚼劲十足。

那时候,曾祖父还在世,因他年迈牙口不好,吃饭单独享受“小灶”待遇,发面馍成为曾祖父一日三餐必备的主食。发面馍程序相对繁琐,不像死面馍现吃现做。每周奶奶都要拿面盆发酵面料,蒸制几锅松软的发面馍,每餐热两个给曾祖父吃。没有发面馍,奶奶就临时多和一点面,擀成圆圆的面饼皮,给他做个柔软的烙馍,烧一碗鸡蛋肉圆豆皮汤。

奶奶时常叠菜馍油馍、摊煎饼、烙韭菜盒子给我们改善伙食,山芋叶子手擀面是我们的最爱。暑去秋来,爷爷栽的山芋长势喜人,一簇簇山芋藤爬满田埂,藤上丛丛山芋叶子郁郁葱葱。奶奶采摘鲜嫩的山芋叶子,油锅翻炒、加水,再将切好的手擀面下锅,煮好的手擀面汤黏稠,洒上白盐,浇上米醋,入口滑爽,有韧劲,麦香味十足。

一场秋收,院子里晒满了奶奶从田里采摘回来的带壳绿豆、豇豆、黑豆,她用木棒槌打脱粒后,送到机面房机成豆粉,按比例添加小麦粉,加水拌成面糊糊,用热锅摊成一张张豆皮晾干,切成碎块,储存食用。

赶上年关,奶奶会忙碌一整天。她白天忙着备面料、发酵、醒面、剁菜馅,晚上开始蒸带馅的馒头,一直蒸到深夜才结束。蒸好的馒头,一家老小可以吃到正月十五过完新年。

寒冬腊月天,寒风呼啸,滴水成冰,发面比较困难。奶奶将面粉加入酵母,加水揉搓成面团,用白色蒸笼布包紧面盆口,再盖上棉花被子加温,一到两个小时左右就发酵成功。

屋外天寒地冻,锅屋口冒着汩汩热蒸气,温暖如春。昏黄的灯光下,身材矮小的奶奶,身上穿着灰色补丁棉袄、棉裤,脚下穿一双黑布棉鞋。她佝偻着身子,熟练地将一个个冰冷的面疙瘩放入土灶锅里,不停歇地蒸完一锅又一锅。等馒头蒸完冷凉,奶奶再将其放入干净的笆斗里,盖上蒸笼布,留着三餐食用。

如今物质生活丰富,村里收麦子都用机械化收割机。农业税取消,不用缴公粮,麦子收完在地头就卖了,家家户户很少有存粮,也没有人去淘麦子机面粉,面粉全部从超市购买。

我时常自嘲,吃着面条、馒头和死面馍长大的人,怎能不眷念土地。自从离开家乡,在城市工作生活,我偶尔碰到死面锅贴饼,总会想念奶奶,在晶莹的泪光中,闪现奶奶那身灰布棉衣、黑布棉鞋、佝偻的身影,还有那久违的面香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