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1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朱连国:扎根基层16年的“金牌调解员”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7月02日A07

日期:07-02
字号:
版面:第A07版:警 星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通讯员 王立前

本报记者 王晓红

朱连国,2012年12月退休。2009年7月,他从干了20多年的刑侦岗位退居二线后,在灌南县公安局新安派出所成立“老朱调解工作室”,深耕基层矛盾调解16年,累计化解纠纷7961起,成功率达98%,群众满意率100%,实现调解无投诉、无上访、无民转刑事件。2019年,他被灌南县委政法委授予“金牌调解员”称号,2021年获县“优秀共产党员”表彰。

他是百姓身边的“金牌调解员”

面对邻里纠纷、土地矛盾等“老大难”问题,朱连国独创“剥洋葱式”调解法:以法律为支撑剥开问题外壳,用公正厘清事实脉络,以共情软化情绪内核,通过利益权衡找到破局点。2024年5月,新安镇居民赵某与王某因打牌发生肢体冲突,朱连国调解时指出“赵某殴打70岁老人需依法从重处理”,同时以“远亲不如近邻”劝和,最终双方达成和解。

在实践中,他总结出“四种账”“四种情”“四种人”“四种话”的实战经验:勤记纠纷过程、调解记录等“四种账”;善用老乡情、邻里情等“四种情”拉近距离;根据性格差异辨识“四种人”分类调解;巧说定心话、风趣话等“四种话”控场解纷。工作室橱柜里满是纠纷档案,这些经验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

他是警营里言传身教的“老师傅”

“单兵作战”往往只能解决一些个案问题,只有培养好队伍,才能夯实基层治理根基。经多年探索和实践,朱连国在工作上逐步建立起“1+2+3”传帮带机制,依靠工作室平台,开展经验交流、组织社区民警跟班实践,助力入职民警在能力培训、经验传承、骨干担当等三个层次梯度成长。

他将20余个典型案例编入讲义,传授“写调解记录、梳矛盾根源”等实战技巧。民警小顾学习其“共情调解”精髓,成功化解父子借贷纠纷;民警小徐在他指导下,通过查档案、走访实地调解宅基地矛盾。16年来,他带出的16名新警中,10人成长为社区治理骨干,实现“银发领航,青蓝接力”。

他是守护青少年成长的“朱爷爷”

“加强青少年普法工作,能从源头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根基。”朱连国说,他在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和做好青年民警传帮带的同时,将自身的“执法经验”转化为“教育资源”,守护着青少年健康成长。

今年来,朱连国通过“老朱调解工作室”与灌南县实验中学等学校共建平安校园,先后开展参加主题班会、普法宣传等活动38次,就学生间借文具闹别扭、争抢活动场地起冲突等小摩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道理,告诉同学们动手、说狠话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带来不良后果,用法理、情理引导他们明白彼此谦让、握手言和的重要性,帮助树立法律意识,筑牢法治防线。

“以民警老爷爷的身份进行普法宣传教育,能够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让法治教育更有温度与说服力。”朱连国说,用“教育孩子,影响家庭,促动社会”的辐射效应,推动了法律知识在基层传播,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他是倾心社区治理的“热心人”

“群众无小事,替老百姓说话才能让群众满意。”朱连国熟悉辖区11万人口的家长里短,被亲切称为“朱八爹”。日前,人民社区两家邻居因搭棚遮阳起纠纷,他到场后一句“多少年邻居不该斗气”,让双方主动退让息争。多年来,他凭借贴近群众的调解风格,成为辖区百姓信赖的“贴心人”。

从警徽闪耀到银发生辉,朱连国用16年基层坚守诠释“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治理理念,让“老朱调解工作室”成为灌南基层治理的温暖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