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意文明理念化解“执行不能”矛盾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7月01日A07
日期:07-01
周海
近年来,“执行不能”案件引发的信访问题逐渐成为司法实践中的突出矛盾。此类案件因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或可供执行财产,导致债权人权益无法实现,进而引发申请执行人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危机。传统的刚性执行模式在化解此类矛盾时存在局限性,亟需引入善意文明执行理念,通过优化执行策略与程序安排,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理论内涵
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源于社会主义法治的伦理要求,强调在执行过程中平衡各方利益,以柔性化手段实现实质正义。其核心包含三重维度:程序正当性,要求执行行为符合比例原则,避免过度执行损害被执行人基本生存权;沟通协商性,通过执行听证、和解引导等方式建立双向对话机制,消除当事人信息不对称;社会协同性,整合社会保障、商业保险等社会资源,构建多元救济体系。
该理念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意见》相呼应,为破解“执行不能”困局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执行不能”信访案件的生成机理分析
实证研究表明,此类信访案件的产生主要源于三重矛盾:期待落差,申请执行人将“执行难”等同于“执行不能”,对司法功能存在非理性认知;程序失范,个别执行人员机械适用强制措施,激化当事人对立情绪;救济缺位,现行司法救助制度覆盖范围有限,未能有效纾解申请执行人经济困境。
统计显示,2022年全国法院涉执行信访案件中,因“执行不能”引发的占比达37%,反映出当前执行模式在社会风险防控方面的不足。
善意文明理念的实践应用路径
前置风险告知机制。在立案阶段推行“执行风险告知书”制度,运用大数据分析向当事人提示潜在执行不能的风险。如通过智能评估系统自动生成案件执行可行性报告,使申请执行人提前建立合理预期。
动态分级执行策略。建立被执行人履行能力动态评估模型,根据财产状况划分执行等级。对暂时无履行能力但具备劳动能力的被执行人,探索“信用修复+分期履行”模式。
社会救助协同网络。构建“司法救助+社会救助+商业保险”三位一体保障体系。山东省推动设立执行救助专项基金,联合保险公司开发“执行悬赏保险”,将信访化解成本降低34%。
信访预警响应系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信访风险评估模型,对高风险案件启动“执行法官+调解员+律师”联合接访机制。
善意文明执行理念通过重塑执行权运行逻辑,在保障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同时,有效纾解了因“执行不能”引发的社会矛盾。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智慧执行系统建设,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被执行人财产全流程监管,推动执行信访治理从末端处置向源头预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