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阿婆“老有所居”背后的司法暖光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7月01日A05
日期:07-01
本报通讯员 李沁霖
本报记者 翟敏
清晨的阳光刚爬上泰州市高港区法院的窗台,82岁的王阿婆就攥着锦旗颤巍巍地来了,红绸子上“依法为民解难事”几个金色大字,映着她眼角未干的泪:“蒋法官,这房子保住了,我终于能回家了……”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她布满皱纹的手上,这双手曾在五年间攥过一份份判决书,现在终于握住了安稳的晚年。
拆迁风波:
瓦片下藏着的养老梦碎
寺巷街道河湾旁的老屋里,青苔爬满了王阿婆和老伴垒起的砖墙。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中,老伴生前最疼小儿子——哪怕他离婚后重组家庭,老两口仍拖着病体帮衬。2008年拆迁时,“养儿防老”的念头让王阿婆在转让书上签了字:两套安置房,一套给前儿媳,一套给儿子留了三分之一产权。
变故来得猝不及防。老伴去世后,承诺的孝顺成了泡影,儿子突然拿着一份“继承份额赠与声明”找上门。“妈妈,你搬过来跟我住吧,这个房子我要出售。”儿子口中的关怀背后,是对房屋利益的算计。经不住儿子的谩骂骚扰,王阿婆躲到了小女儿家。小女儿家住四楼,有严重腿疾的王阿婆每次上下楼梯都是煎熬。
五年诉讼:
从法庭到田间的司法长跑
“法官,我不是要争钱,我只想有个地方养老啊!”2024年初春,王阿婆攥着皱巴巴的诉状走进高港法院。这场官司一打就是五年——先是法定继承纠纷,接着是赡养纠纷,又因继承、析产问题两次起诉。她记不清往返法院多少趟,只记得每次坐公交都要带两个冷馒头,舍不得买一瓶矿泉水。
案件移交到少家庭时,承办法官蒋霞宏翻着厚厚的卷宗叹了口气:“老人的诉求很简单,就是要个落脚点。”为了查清事实,蒋霞宏带着书记员多次走访村委社区,在田埂上与村民拉家常,在村委会调阅几十年前的分地记录。
暖光终至:
一份判决里的烟火人间
华灯初上,温馨的少家庭里,蒋霞宏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王阿婆夫妇年轻时在老屋前和子女的合影。“这老屋是你父母当年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的,承载了多少家庭的欢笑,这血浓于水的亲情比房子重要。”看着照片里父母年轻时的笑容,儿子摩挲着相纸的手指渐渐发抖。
最终的析产判决里,高港法院既保障了老人对拆迁利益的合法份额,又考虑到王阿婆实际居住需要及其愿意且能够折价补偿儿子,而王阿婆儿子并不在案涉房屋居住生活,亦不能折价补偿王阿婆的客观情况,依法判决房屋归王阿婆所有。拿到判决书那天,王阿婆立即给蒋霞宏打来了电话,哽咽着迟迟说不出话。
如今的王阿婆住在自己的房子里,院子里种着她最爱的月季花。每当有穿制服的人路过,她都会热情地招呼他们进屋喝茶。这场持续五年的司法长跑,最终在判决书的墨香里,在老人重新燃起的炊烟中,画上了温暖的句号。
法槌起落间是威严,可真正的司法温度,藏在让八旬老人重燃炊烟的判决里,藏在法官为查案踩过的田埂泥巴里。当法律为寡居老人撑起保护伞,当判决里揉进人间烟火,“老有所居”的期盼,便不再是风中飘摇的叹息——那面锦旗上的金光,正是千万个普通人能触摸到的司法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