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尤莉
本报通讯员 马叶萍 陈宇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如何实现警力资源最优配置,破解“人少事多”的难题?泗阳县公安局城西派出所坚持“派出所主防”理念,创新实践“1+1+1>3”警务模式,通过整合执法规范、群众工作、队伍管理三大核心要素,联动警地融合、源头治理、品牌建设三大阵地,构建矛盾纠纷化解、违法犯罪打击、服务群众三大体系,推动社会治安治理效能倍增。
执法+服务+作风:“三向发力”筑牢治理根基
“执法规范化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城西派出所所长李双泉介绍,派出所将“能力养成”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案例复盘+模拟演练”提升民警执法水平,今年以来累计开展专题培训12场次,执法瑕疵逐渐下降。
深入推进“枫桥式派出所”创建工作,在服务群众方面,派出所将反诈宣传作为突破口。“过去发传单、拉横幅效果有限,现在通过‘网格+警格’联动,精准识别易受骗人群。”民警季中倩展示了一组数据:针对老年群体推出的“养老诈骗情景剧”宣传后,该类案件降幅达62%;针对企业财务人员定制的“冒充老板诈骗”拦截系统,成功阻骗10余起,止损金额超20万元。
队伍作风是战斗力保障。派出所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将内务管理、执法记录等纳入日常考核,并设立“警营清风”监督岗,通过“每周一评”压实责任。教导员章熙燕说:“严管就是厚爱。”
融合+源头+品牌:“三维阵地”激活共治动能
筑牢“源头治理”阵地,夯实防控根基。走进城西派出所辖区,学校门口的“护学岗”、商超街面的“警企联防队”成为常态。派出所整合社区干部、物业保安等力量,组建联防队,覆盖全部重点区域。严格落实“1、3、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通过动态调整巡逻路线,织密防控网,辖区盗窃案件同比下降34%。
源头治理重在防患未然。针对“行业场所”安全隐患,派出所推行“红黄蓝”三色分级管理,对消防不达标的场所限期整改并纳入重点巡查。先后检查30余家次,整改隐患问题8处,实现重大安全事故“零发生”。
品牌建设则成为凝聚警心的关键。城西派出所打造“书香警营”,设立民警减压室和荣誉墙,并推出“能人揭榜”制度,鼓励民警认领创新项目。
预防+化解+服务:“三重体系”践行为民宗旨
在基层警务工作中,服务群众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城西派出所将“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通过前置预防、多元化解、精准服务,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前置预防,织密民生“防护网”。派出所依托“警格+网格”双网融合机制,组织社区民警、网格员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收集社情民意。针对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建立“一对一”帮扶档案,定期上门提供证件办理、安全宣传等服务。走访群众500余户,解决实际困难120余件。
多元化解,搭建和谐“连心桥”。在辖区设立“警民联调室”,邀请老党员担任调解员,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同时,创新“线上调解”模式,通过微信视频、语音通话等方式,为在外务工人员提供远程调解服务。
精准服务,打造便民“直通车”。城西派出所推出“窗口前移”举措,在大型企业、学校设立临时办证点,为员工、学生集中办理居住证、身份证等业务。针对行动不便群体,提供“送证上门”服务。此外,还依托微信群,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