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瑶
本报通讯员 扬公轩
暮色四合,仪征市公安局大楼逐渐被夜色笼罩,唯有一间朝南的办公室依旧亮着灯。幽蓝的屏幕光映照着牛立文专注的面庞,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速舞动,仿佛与无形的数据洪流展开一场无声的较量。20余载的从警生涯,就在这一方小小的屏幕前,书写着守护网络安全的不凡篇章。
跨界从警,开启网络征程
千禧年之际,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牛立文放弃南京高薪工作,通过招考成为仪征市公安局首批网警。初入警队时,全局仅寥寥几台电脑,他却主动钻研BP机、无线通讯等技能。他深知,校园里学到的知识,唯有经过实践的打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不久,牛立文首次接触到的网络犯罪案件,便是与盗取QQ币相关。面对这一全新类型的犯罪,牛立文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工作的执着,日夜坚守在电脑前,仔细排查每一个可疑迹象。最终,经过长时间的艰苦侦查,他成功锁定犯罪嫌疑人,将其绳之以法。
这一战,不仅让牛立文积累了宝贵的办案经验,也让他深刻认识到网络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与艰巨性。
技术创新,打造智慧警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牛立文敏锐地意识到,科技将成为提升警务工作效率的关键力量。他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接连自主研发出20多个实用的警务应用系统。
网吧信息查询系统,如同一只无形的“眼睛”,能够实时监测网吧内的上网人数,有效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现象;路灯杆报警定位系统,报警人只需报出相邻电线杆的编号,民警便能迅速精准定位事发地点,大大缩短了出警时间,提高了应急处置效率;本地被盗车辆系统,犹如一张严密的“天网”,让被盗车辆无所遁形。这些系统的投入使用,极大地节约了民警的办案时间,显著提升了警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在众多系统中,社区警务管理系统的研发,倾注了牛立文最多的心血。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发现传统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孤岛”问题。社区警务管理系统将社区治安要素全面数字化、电子化,实现了“信息鲜活、管理精确、资源共享”的目标。此外,民警还可通过电子地图,快速调取重点单位安防网络、视频监控布点及消防设施分布信息,整合群防群治网络数据,并与路灯杆报警定位系统联动,形成了一张覆盖全社区的“数字防线”。2023年,该系统进一步升级,引入AI技术,能够自动识别异常数据并生成风险预警,为社区治安管理提供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的支持。
守护网络,捍卫正义之光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人工智能在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网络犯罪提供了更多可乘之机。牛立文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愈发沉重,他的战场,就在那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网络世界之中。
2022年,一起快递面单窃取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牛立文带领团队,踏上了艰难的侦破之路。他们跨越10省22市,在海量的电子面单数据中抽丝剥茧,梳理出诈骗集团的犯罪图谱。每一份数据,每一条线索,他们都不放过,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终于成功捣毁了这一犯罪链条,将犯罪分子一网打尽。
在牛立文的电脑里,存储着多年来的案件日志,记录着数百起网络案件、2000余名犯罪嫌疑人以及15起公安部督办大案的详细信息。同为公安的妻子,曾笑称他是“六亲不认的工作狂”,而他却将这份执着,比作敦煌画工绘制飞天时的痴迷:“画错一笔,整壁皆毁;漏掉一个漏洞,整个系统都可能崩塌。”
如今,牛立文依然坚守在网络安全保卫工作的第一线,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虚拟世界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电脑屏幕上流动的数据流,仿佛敦煌壁画上舞动的飞天绸带,在虚拟与现实之间交织闪烁。牛立文,这位网络世界的“隐形卫士”,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守护着网络空间的清朗与安宁,续写着新时代人民警察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