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葛武明
本报记者 孙浩然
绿荫冉冉,浅夏悠悠。阳光穿过高楼间隙,在盐渎明城警务站的门前跳跃,洒下斑驳光影。这座不高的警务小楼里,总有一个身影在门里门外穿梭不停,却透着股踏实的暖意。他就是盐城市公安局盐都分局盐渎派出所副所长王波。
追梦:为了心中的执念
2011年,王波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财经大学。大二那年,一位与王波关系十分要好的学长,成功考入了山东当地的公安局,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看到这位学长在朋友圈分享的各种警营趣事,一颗种子在王波心中默默扎下了根。
“毕业后,我也要做一名警察!”——和学长立下的约定,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王波的成长之路。
钻研法律知识,强化体能训练……为了心中的理想,王波的身影,在无数个与星月相伴的夜晚里,坚定地跋涉着!
转眼来到了大四,王波放弃留校机会,2015年毕业前夕,顺利通过了社会招警考试,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警察。当王波穿上警服,在熠熠警徽前郑重宣誓的瞬间,往日的汗水与荣光骤然凝聚,“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在此刻具象化了……
扎根:此心安处是吾乡
工作的第一站,王波被分配到一个盐城地图边缘的小镇派出所。
在派出所里,王波的起点与其他民警不同——他是唯一通过社会招考入警的民警。少了四年警校的系统锤炼,初期工作中难免磕磕绊绊,步履艰难。但王波深知,唯有加倍奔跑才是缩短距离的唯一办法。
于是,同事工作时,他全情投入、边学边干;同事休息时,他默默捧起卷宗、钻研门道。一盏孤灯,映照着王波深夜伏案的身影,只为迎头赶上战友的步伐,早日融入这个用责任与汗水铸就的警营大家庭。
“他对我的事,比对待自己的事还要上心!”这是一名群众对王波发自内心的赞扬。当时,群众家中4万元现金被盗,王波仅用3小时就迅速锁定了嫌疑人,又在嫌疑人可能藏匿点连夜蹲守9小时,将其抓获归案,群众被窃现金被全部追回。
当第一次侦破案件,当第一次救助落难群众,当第一次收到群众送来的锦旗……正是无数个这样的“第一次”,见证了这个“警营新苗”的茁壮成长,无声却充满了力量。
王波一步一个脚印,全身心扎进这片临海的社区,如同初春的新绿,尽情吮吸着土壤中的养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成长:把责任扛在肩上
2023年,王波调任盐都分局盐渎派出所副所长,负责盐渎明城警务站工作。
盐渎明城位于市区核心板块,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繁华的商业配套,成为全市重要的人口居住区和消费聚集区。复杂的治安要素、高频的接警数量、巨大的管理压力,让盐渎明城警务站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成为盐城最繁忙的警务前沿阵地之一。
为了将这片主城核心区打造成全市“平安高地”,善思求变的王波,总能敏锐捕捉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创新举措,锐意破题,用智慧不断为警务工作注入新动能:推动警网融合,打造“渎尚平安”义警联盟,联动网格员、物业、保安等力量,积极开展社区反诈、交通安全宣传等工作;联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打造全区首家“价格争议调解工作站”,做好消费矛盾化解工作;会同消防部门共同组建盐渎明城“警·消”联动队,对餐饮商户和涉气居民楼开展常态化检查,杜绝辖区安全隐患。
在王波的精心耕耘下,盐渎明城警务站辖区的治安面貌焕然一新:警情总量压降15%,破案率跃升21.5%。数字背后,是街巷间日益安宁的氛围,是群众脸上舒展的笑容与口口相传的口碑。一组组扎实亮眼的数据、一面面饱含深情的锦旗、一项项务实落地的举措——王波用这份精彩的“平安答卷”,为辖区的和谐稳定写下了最有力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