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6月24日A02
日期:06-24
(上接1版)2023年4月,在检察官多次沟通下,小亮父母先后返乡就业,成为“归巢工程”的第一批受益者。监护环境改善后,在父母共同帮教下,小亮也主动在当地企业找到工作。2024年4月,鉴于小亮在考验期内表现良好,检察机关依法对其作出不起诉决定。
司法的温度不仅在于治愈“这一个”,更在于守护“每一个”。2024年初,东海县检察院及时将此案办理及涉案留守儿童父母“归巢工程”开展情况向连云港市检察院作了汇报。连云港作为劳务输出大市,约有70万名外出务工人员,连云港市检察院对近三年全市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开展调研,发现父母关怀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位,导致全市涉案未成年人中留守儿童占比高达33%。同时,发生涉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还有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涉罪未成年人干预矫治措施乏力、职能部门衔接不畅、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基础薄弱等。
“家庭是未成年人心理成长的摇篮,缺失父母的情感陪伴与行为引导,孩子易产生安全感匮乏、自我认知偏差等问题,长期处于无人约束和关爱的环境,会让他们难以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从而陷入不良行为甚至犯罪的风险。”在调研过程中,连云港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汪亦飞表示。
“司法实践中,大量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背后都有家庭监护缺失的影子,部分家长或因忙于生计疏于管教,或因自身问题放任自流,导致未成年人面对外界不良诱惑和矛盾冲突时,无法获得及时引导和保护。检察机关作为唯一全流程参与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政法机关,在家庭保护出现问题时,要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顾海燕告诉记者。
为提升未成年人综合保护质效,2024年3月5日,连云港市检察院出台《全市检察机关涉案未成年人“心心点灯·让爱归巢”行动实施方案》,在全市检察机关推广“归巢”经验,该行动重点开展四项工作,即让涉案留守儿童父母“归巢”,努力解决未成年人留守和隔辈监护等问题;为孤困儿童“筑巢”,检察机关运用支持起诉等职能,破除对未成年人成长不利的监护环境,并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为孤困儿童提供养育、教育、基本医疗等支持和服务;让涉案未成年人“回巢”,强化对涉案未成年人的跟踪帮教,督促其回归家庭、社会;推动社会支持体系建设为未成年人“护巢”,牵头多部门建设未成年人综合保护数字应用平台,促进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和社会共治。
据了解,自该行动开展以来,连云港检察机关运用支持起诉等职能,帮助12名未成年人追索抚养费75万余元,为2名困境儿童变更监护权;动员帮助57名留守儿童家长返乡就业,对147名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通过法治教育、技能培训、家庭教育指导等措施帮助205名涉罪未成年人重回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