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3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昆曲保护传承立法和政策研究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6月19日A07

日期:06-19
字号:
版面:第A07版:法治学习       上一篇    下一篇

昆曲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之一,被誉为“百戏之祖”。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昆曲正式进入国际视野,推动中国政府与社会各界对昆曲保护传承的愈加重视。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措施,逐步构建对昆曲的保护体系。

2005年,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制定颁布了中国首个专门针对昆曲保护的文件《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提出“昆曲抢救、保护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中央政策引导下,各地陆续出台配套措施。2005年,北京市文化局印发《关于抢救、保护和扶持北方昆曲的原则意见》,加强部署对北方昆曲的保护与扶持。2006年,《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此乃国内首部昆曲保护的地方性法规。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逐步深化,昆曲保护政策由单纯的剧目抢救转向系统性保护。2024年7月颁布施行的《温州市永嘉昆曲保护条例》,作为中国首部针对单一昆曲流派的地方性法规,不仅关注传统剧目的保护,政策扩展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观众培育、数字化建设等多个维度,构建起更加全面的保护体系。

昆曲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包括艺术特质流失与同质化倾向,人才断层与培养机制不完善,观众老龄化与市场萎缩,保护工作碎片化与系统性不足,经费保障不足等。既有来自外部社会环境变化的冲击,也有源于艺术自身特性的局限性。通过对温州、昆山等典型地区的比较分析,可以提炼出昆曲保护的地方经验与特色路径,为构建更加有效的保护体系提供参考。通过地方立法为昆曲保护提供制度保障,将保护责任明确落实到市、县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责任体系。明确政府应当建立与保护工作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并安排专项资金,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完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既重视专业人才的系统性培养,支持代表性传承人成立工作室,又要形成从少儿到青年、从业余到专业的多层次培养网络,搭建立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昆曲保护需要创新手段和方法,当前昆曲保护立法已形成“国家法律+地方条例+专项规划”的多层次体系,未来需要进一步细化操作规范、强化区域协同、创新保护方式。通过制定实施细则和标准,建立效果评估机制,健全配套制度;推动长三角昆曲保护立法协同,建立联合保护委员会,强化跨区域协作;明确资金投入比例,建立社会参与激励机制,完善保障机制;规范数字化采集标准,明确数字版权保护,加强数字化立法,以实现昆曲艺术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