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蹲下去才能看清事实,弯下腰才能化解心结。”县综治中心牵头联合县法院、司法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与黄营镇政府等部门成立专班,现场走访摸排矛盾根源。针对村民反映的房屋质量及基础设施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专业力量开展现场勘查,系统梳理形成问题清单,为后续调解提供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专班督促开发商严格履行合同约定的修缮义务,并依据住建部门出具的专业评估报告,对存在质量问题的房屋进行维修。同时,积极引入村干部参与政策宣传和沟通协调,有效疏导群众情绪,最终促成23户村民与开发商达成一致意见。截至目前,工程已全部完成,村民履约率达100%,未新增诉讼或者信访事件,为新农村建设中平衡民生福祉与市场活力提供了可复制范例。
“在处理这起纠纷时,我们着重把握好维权与维稳的关系,既要考虑到开发商资金回笼受阻,会挫伤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还要考虑到房屋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农户居住安全和生活品质。同时,也要注意全额缴费农户可能因政策执行偏差产生信任危机,进而影响后续乡村治理的效能。”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孙晓彪向记者介绍事件处置的原则时说,“中心通过这个事件的处置,实现了‘纠纷化解一处,治理提升一片’的综合效果。”
据了解,县综治中心成立以来,已成功化解因劳资纠纷、家庭纠纷等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矛盾。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县综治中心已接访群众4244人次,受理矛盾纠纷1280件,成功调解1202件,调解率达94%;县、镇、村三级中心排查各类矛盾风险2502件,及时就地调处化解2395件,化解率95.72%。
打造“移动式”民政平台
直通群众诉求
保滩街道按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要求,率先完成改造提升,科学规划功能布局,将一楼大厅划分为网格化管理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和民政服务站三大功能区,实现精准掌握民情、高效化解民忧、主动温暖民心的服务目标。
与其他街道综治中心不同的是,该街道探索将“民政办”业务搬进中心,“通过低保核查、特困帮扶、临时救助等民生服务前置介入,兜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同时,还可以帮助申请慈善救助、红十字会救助、社会救助等事项,有效推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街道党工委书记朱立成深有感触地说,“今年中心已成功调处矛盾130件,成功率超98%。”
59岁的苗某某患有贲门癌,离异的独子又意外溺水死亡,留下年仅10岁的孙子。街道民政办了解到该户困难情况后,立即帮助他办理临时救助,先后领取临时救助金6900元;帮助其办理低保申报手续,现每月领取低保金1983.5元;链接慈善救助办理成人大病救助,救助资金3000元;帮助办理失独家庭救助,现每月领取失独家庭救助资金1566元。在网格员定期入户走访中,苗某多次感谢党的好政策。群众发自内心的感谢,既是鼓励更是责任,让街道综治中心通过更精准的服务,将惠民政策不打折扣地送到困难群众家中。
“中心敲锣、部门集合”,保滩街道综治中心不断探索源头治本的有效途径。建成新一代技防工程,在9个村主要路口、重点地段安装83个高清探头,安排网格员和政法干警、辅警参与巡逻查控,切实提升社会面动态管控和快速反应能力。对学校、医院、市场、集中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及水电气、通讯等重点民生设施,全面落实安全保卫措施,预防和压降社会矛盾,构建人防、技防联合发力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据了解,该县16个镇街综治中心按要求构建了“1+3+N+6”模式,实现阵地建设标准化、工作流程规范化、服务管理精细化,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全面提升。所谓“1”,即统一的标牌标识;“3+N”,即综治、信访、司法三个部门整体入驻,各街镇结合本地实际,组织N个特色政法力量入驻;“6”即中心设立群众等候区、窗口服务区、矛盾调解区、会商研判区、指挥调度区、综合办公区等功能区,实现群众“急难愁盼”一扇门里解决。
构建“精细化”治理体系
守护群众安宁
5月1日,全国“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系列活动之“国缘金K”杯2025年涟水周集村跑(春季),一下子就“跑”上了央视,“红”到了全国。当天,来自淮安及周边地区、最远至无锡江阴的1500名跑手与近八千名游客齐聚周集村,在感受乡村马拉松运动乐趣的同时,领略了周集村如诗如画的乡村景色,更感受到基层治理为乡村带来的和谐氛围。此次“村跑”活动,有效带动了周集村旅游经济发展。
这几年,周集村以德治为引领,以身边的榜样带动引领,营造了浓厚的以德为先、崇德向善的村风民俗。在此基础上,该村推行“积分制”管理模式,将遵守治安管理、维护环境卫生等美丽乡村建设事项纳入其中,让村规民约从“墙上制度”变为“行动自觉”。在这一机制激励下,村民积极参加“劝导队”“邻里守望”“宣传文化”等基层治理工作,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64岁的王国英与81岁的姜志路结成帮扶对子,不仅解决了独居老人姜志路的生活难题,又增进了邻里感情。而该村像这样互助养老小组已结对21个,形成了该村独有的村里“小老人”照顾“老老人”的养老新模式。
其实,周集村几年前还是一个法治薄弱村,在网格长兼村党总支书记周林会的带领下,全村推行网格化治理模式,组建由网格员、调解员、村委干部组成的网格“和事团”,通过“群众教育群众、群众调解群众矛盾”的方式,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2024年,两户村民因多年未解决的地界纠纷而矛盾升级,“和事团”凭借对村情民意的深入了解,多次上门调解,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最终促成双方和解,修复了邻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