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3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迟到了十三年的赔偿款,结清了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6月19日A01

日期:06-19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翟敏

本报通讯员 赵晶晶

6月3日,兴化市法院执行大厅的电话响起,电话那头,申请人张某的声音充满无奈与焦虑:“法官,唐某……她又没按时给钱!”当执行干警在城区某小区的出租屋找到陪读的唐某时,对方神色平静:“我离婚了,现在真的拿不出钱。”

2012年8月,一场电动车与行人的碰撞,让张某承受了十级伤残之痛。法院判决清晰:唐某负全责,需赔偿10万余元。

可这份判决书,在随后的岁月里几乎成了一纸空文——2015年,首次执行启动,唐某如同人间蒸发,名下查无财产。失信名单、限高令……所有执行手段均用上了,但案件仍无奈陷入“终本”僵局。十年间,执行干警的查询足迹从未停下,但每一次系统都反馈“查无所获”。

2024年,转机突现,张某提供了一条关键线索:唐某在兴化安丰某地出现。执行干警闻令而动,火速拘传。面对情绪激动、诉说生活困顿家庭破碎的唐某,干警没有简单采取强制措施,而是化身“解铃人”——近两小时的恳谈,唐某最终筹得5万元首付款,与张某达成分期履行的和解协议。

这次,张某的求助电话如同警铃提示着唐某的违约。面对唐某“无力履行”的托词,执行干警表现出智慧与韧性。他们放弃午休,与唐某展开一场长达4小时的“心灵拉锯战”:从情、理、法多维度耐心疏导,更联动其兄长共同劝导。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剩余的赔偿款一次性全额到位!当唐某拿着“新出炉”的结案通知书时,一声长叹随之而出:“压在心中十三年的包袱,今天总算卸下了!”

从首次执行空手而归,到“终本”不终、线索必追;从拘传促成和解,到午间拉锯战全额到位——执行利剑的锋芒,都是“如我在执”信念的无声践行。干警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让“司法为民”的承诺穿越十三年岁月,照亮了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用智慧与汗水,把每一份“白纸黑字”的判决,淬炼成群众手中可感可触的“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