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许一欣
本报记者 郎建强
张梦云怀揣着对检察事业的热忱,跨越3800公里的山海征程,开启了一场别样的援疆之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检察人的责任与担当。
在时差与烟火中触摸真实
初至奎屯,干燥寒冷、紫外线强烈的气候与江南温润迥异,下午2:00午餐、晚上10:00未褪的天光,亦与江南“朝九晚五”反差鲜明。宿舍旁,便是奎屯的农贸市场,早市的货物琳琅满目,晚市的肉香混着孜然气息漫过街巷。尽管气候、饮食、生活节奏等巨大差异给张梦云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但她依然热忱、开朗,努力将自己融入新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中。
自从来到新疆建设生产兵团第七师检察分院,她就逐渐习惯了带着江苏的“生物钟”,迎接新疆的日升日落;了解了当地人时常笑言的“睡地堡子,吃大包子”的拓荒往事,还体会到除了办案以外,每个人身上都要多一份沉重的责任。
“不如我们全家来奎屯跑一次马拉松吧!”当她在电话里向家人描述奎屯的辽阔与热情时,这个突如其来的提议让原本犹豫的父母瞬间雀跃。一家人从江南奔赴边疆,只为陪她完成这场特殊的“奔跑”。
她用文字记录下温差里的战栗、馕坑里的星火,这些被她称作《云中疆行记》的十篇手记,如今成了苏疆两地法治交融的鲜活注脚。
在归零与时光中彰显专业
从未有过民事检察工作经历的张梦云,起初满是慌张与迷茫。但她像当年初到新疆的兵团人一样从头开始,协助七师分院民行部门办好每一起民事监督案件。
面对全新的工作领域,她以“归零”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不仅突击了从“娘家”带来的学习资料,更是向七师的同事们虚心求教,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来自疆淮两地的民事检察“领路人”,用不同的方式雕琢着她的专业能力。淮安市检察院民事检察官每周通过视频连线,带着她逐页拆解典型案例的卷宗、讲解大数据模型运用;新疆芦主任则驱车数小时,带她深入偏远团场走访调查、指导撰写公益诉讼检察建议……
在两位导师的帮助下,她逐步掌握如何审查民事卷宗、如何撰写审查报告等,从“民行小白”成长为对民事案件有着深刻理解的检察人。她利用大数据模型发现十余条监督线索,参加了行政执法法律监督座谈会,制发《检察建议书》,共同完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展现检察担当,凸显法律监督成效。
在真心与接力中凝聚力量
初到七师,“七师检察大讲堂”中新疆兵团的发展历史深深撼动着她,“筚路蓝缕、坚守不渝”的兵团精神悄然深植于心田。
“做一粒火种,毫无保留地扎根七师检察,在前行的征途中,也留下一排属于自己的浅浅的脚印。”张梦云笔记本扉页的誓言,在兵团精神的浸润中愈发明亮。
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检察院公诉人辩论赛备赛期间,张梦云作为援疆干部受邀担任教练员,带领七师检察参赛团队从规则不熟、答辩磕绊,到赛场配合默契、立论铿锵,最终在十二支兵地公诉代表队中斩获第二名,一名队员获评“优秀辩手”。她倾囊相授江苏公诉经验,通过实战化训练提升团队素能,助力七师检察业务发展。
经历了奎屯的酷暑与严寒,为期半年的援疆之旅结束。如今,她的办公桌上放着两本交叉使用的笔记本,一本记录刑事办案心得,将民事检察中锤炼的细节审查能力、多元调解思维融入;另一本延续《云中疆行记》的记录,书写着苏疆检察智慧碰撞的新火花。让检察思维学会在不同法律土壤里共生,也让她在回归岗位后,以更开阔的视角诠释检察担当。
她用行动证明,援疆是双向奔赴,是一次交融之旅,是一次取经之途,是一次跨越之路。那朵跨越山海的检察之花,以十篇手记作根系,终将绽放出最坚韧的芬芳。